Thursday, June 18, 2009

反思教育一兩點

當教育商品化後,無論是就讀大學的學生或是大學本身都是一套游戲。

從教學上來看,老師必須提供緊密的上課內容,提供各種基礎訓練,讓學生的頭腦塞得滿滿地才是符合教育的理想;還是教育更應該回歸到教育過程,讓學生從老師教學的過程中自我領悟和進行思考。

多元文化分析課的最后一堂課,老師要求學生針對這學期的課一起進行檢討。有人提出,課堂上不應該有太多的學生,影響教學品質。也有人認為,這個課程本來就應該提供嚴謹的理論學說,并從社會發展理論中去討論社會現象。

但阿亮老師說,這是通識課。(通識課是開放給各科系選修的跨四大領域;文學、歷史、社會、科學的課目)

我說,但是這是多元文化學程。(多元文化學生是教育部提高大學基礎教育,課程內容主要導向『實踐文化』,也就是從日常生活實踐,思考和破除各種文化差異的塑造、認同形構、以及權力運作等等)

老師認為,教育應該注重過程,與其塞一堆理論倒不如讓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反思社會議題。學生是否認真上課取決於學生本身的態度,但是在課堂上的互動過程還是最重要。哪怕每個學生上課吸收或想要學習的程度都不一樣,都應該在一個沒有聽課壓力下進行。『有教無類』的教育,老師在課堂授課的時候,為了照顧每位學生的上課程度,把上課內容簡化,好讓每位學生都能夠吸收。

但是對部分學生來說,沒有認真上課的學生就是對課堂的一種干擾,只顧著講話和睡覺,影響上課秩序。選修社會類的課,本來就是想學習社會發展或文化研究理論,少了學派說出現在上課內容當中,就會覺得上課內容不夠深入。

人,猶如一種白紙。學生在在大學過程就必須經過被訓練、被教導各種技能和知識的場域,這樣才能符合個人對知識的追求。所謂教育,『教』就是由一個比較有知識的人,把知識傳授給缺乏特定知識的人。教育更不應該放任學生去自我領悟、應該用各種技巧和方式,讓學生把基本理論學說塞在腦袋里面。
接下來就是建立評鑒制度的問題。

最近無論是「高中生成績太差,限制考大學」的新制,或是假考部隊發動「萬人考大學」,他們主要攻擊沒有通過教育部評薦的大學科係,提出的論調不外乎是教育品質的問題。

依照假考部隊的説辭,「萬人考大學」活動的終極目標,並不在搞垮幾個系所,而是希望教育部能加速評鑑速度,盡快建立完整的大學退場機制,別讓不知情的學生誤觸「地雷」,交了高昂學費卻什麼也沒學到,出了社會也沒有競爭力,成為教育部廣設大學、卻沒做好品管政策下的受害者。

但是,我想指出的是所謂的教育評鑒只不過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產物之一。教育商品化後,學生與學校涉及金錢交易,形成售賣與消費關系。這意味著學生付學費,而學校必須滿足學生或將其培訓為能夠應引社會市場要求,擁有專業技能的人材。另一方面,學校必須猶如售賣的商品一樣必須經過品質認證才能出售。

假考部隊卻只針對沒有通過教育部評薦的大學科係,卻沒有看到背后對教育更大操弄體系做出分析。他們只關注大學科系不通過評鑒的,卻看不到教育在評鑒制度下失去教育本質的問題。甚至「大學假考部隊」所謂學生權益的問題根源是來自與教育商品化後所衍生的利益受損問題,也就是貨不對版或者沒有品質保證的學校教學。

教育是什么,學校是什么,是一場游戲。

消費者(學生)必須能夠符合消防設定的游戲規則-通過考試。另一方面,各大學也是在同樣的游戲當中,必須符合教育部的游戲規則才能開始對消費者的游戲。

教育評鑒制度讓教育開始走向單一化,站在多元的角度,每所大學必須依循教育部固定一套的遊戲規則,如果不符合條件就會淘汰,但是評薦的標準是否合理,是否從教育的本質來看待教育,還是從買賣、消費、品質產出的概念來處理教育。從制度建立對教育的約束,大家只顧朝向評薦膜拜,卻忘了這當中制定制度的權力關係。各大學必須依賴教育部所制定的指南去經營,卻無法從本身大學的教育特色去發展與實踐教育理念。難道教育理念就只有一套來自于教育部的模式嗎?教育的多元性,在評鑒制度下被典當了。

更何況,教育部評建都只是從教學資源、設備、師資等作為評鑒標準,但是卻會形成弱勢大學繼續在這場游戲中更加弱勢。無法通過評鑒,意味著無法獲得教育部的品質保證書,這么一來也就是將不會的市場認可。沒有通過評鑒的大學,繼續在資源匱乏的資源下經營下去,反之獲得評鑒的大學確實財力、資源充足的大學。

教育評鑒反而讓大學形成教育霸權現象。擁有資源的大學就能夠繼續生存,名利雙收,若是大學則一直處在於資源匱乏的情況下。教育變成資本主義的競爭生存的游戲角色里面。

同樣的,所謂素質差的學生就不能就讀大學或者沒通過評鑒的科系就該退場。我認為教育也不應該被精英化,教育的本質本來就不分資格,所謂的不符合資格和成績差就無法進入大學的説辭是一種精英教育的心態,抱著你成績不好,就不要進來念,避免拉低教學水準的高姿態論調。

可笑的是,回到課堂上課的時候,我們卻認為程度跟不上的學生就不該來修程度高的課程,避免影響上課品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