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13, 2008

台湾学运再起!野草莓静坐抗议诉求修改集会游行法改为报备制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93070

台湾学运再起!野草莓静坐抗议诉求修改集会游行法改为报备制
台北特约王慧仪 11月14日 上午11点13分

正当马来西亚“黄潮”一周年纪念游行者遭警察暴力逮捕,集会权利被否决的当儿,台湾一群学生自动发起“野草莓学生运动”,以静坐抗议的方式要求修改集会游行法,抗议警察对于不久前台湾抗议海协会会长陈云林的集会中,多次对人民采取强制行动,执法过当,严重侵犯集会自由与人权。

台湾现已入秋,天气转凉,入夜温度更下降到18度左右,但是在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的学生依然冒着冷风和雨天静坐抗议,要求修改集游法。在没有获得总统马英九的诚意回应的情况下,他们准备在明天(15日)扩大集会。“野草莓运动”发言人许仁硕在10日表示,他们决定以野草莓为行动象征,除了要效仿野草莓的强韧生命力,还希望以此推翻年轻一代被称为易碎、低抗压力的说法,学生将以不会向压力低头,以实际行动粉碎外界对“草莓世代”的看法。

行政院抗议遭强制架走驱散11月6日数百名身穿黑衣、戴口罩的学生聚集在行政院门口,要求马英九、行政院长刘兆玄道歉,以及警政署长、国安局长下台和修正“集游恶法”。但是该场静坐集会在隔日却因遭到警察的禁止,并被警方强制架走驱散,造成数名学生受伤。当晚,学生们的静坐活动转到自由广场,继续提出抗议和诉求。台湾学生的静坐已经进入第8天,许多学生不管天气寒冷,依然到现场加入静坐,支持,而这场学生运动更被命名为——野草莓学生运动。




连续几天。野草莓静坐抗议运动在一直不断的蔓延,分别在台北中正纪念堂自由广场、台中市民广场、台南成功大学、以及高雄市城市光廊进行静坐,集体提出修改集会游行法的诉求。要求集游许可制改为报备制而野草莓学运对于集会游行法修改的诉求,包括以下6重点:
1)“集会”及“游行”的定义应严格限缩,以避免不当使用;
2)许可制改成报备制。政府不应事前审查,预设人民的集会游行违法,也不应该将人民的基本机会游行权利转为“政府的恩惠”;
3)检讨禁止区之规定。集会游行是手无寸铁、无权无势者陈述抗议的方法,现行的禁止区规定却不容人民挑战行政机关;
4)规定警察执法的界限。避免警察无限上岗、恣意妄为;警察执法的界限应严格遵守大法官释字第535号解释的意旨;
5)取消刑罚,改实行政罚;
6)命令解散的规定应该更加明确清楚。

学生实施集体领导维护秩序值得一提的是,野草莓学动是以特有的现场投票决定运动策略和方向的方式,不但排除任何的政治介入,更强调学生的自发性,任何决定更是透过集体表决。从该运动的取名——野草莓学运,到要不要与教育部部长见面、运动的标志等,大小事情都是以多数票投票决定。在场的学生把静坐区拉线封锁,避免外界的干扰和介入,静坐运动依然维持以学生为主。凡事要参加静坐的同学都必须先报名,也规定学生在静坐区必须戴口罩、不得吃东西等,相当有秩序,更成立纠察队在封锁线上轮流站岗。

不过,场外依然有不少的民众围观、支持,甚至有不少人不断送厚衣、食物、饮水到现场给学生们打气。另外,也有不少媒体的SNG现场直播车停在场外,并加上摄影机脚架等候新闻。由于现在是大学的考试期间,现场不少学生携带书本在静坐区温习,到了考试时间学生自动离开到学校考试。虽然现场的人数比台湾行政院的集会的人数来得少,但是学生们的主动性以及静坐的讯息不断传播,学生不断来来去去地轮流静坐,因此这场静坐被认为将会不断的持续。

通过网络发放资讯联系动员静坐运动开始以来,网络科技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学生们透过Yahoo live 的现场播放的方式不断向自有广场外的朋友传播消息。学生或民众们可以通过上网就能看到静坐集会和现场进行讨论的情形。野草莓运动的现场直播的网站,每秒的观赏人士维持在1700名左右,并且不断的发出及时讯息以及和外界保持联系。同时,学生们设立多个“野草莓:集游法违宪、人权变不见”的部落格,因此野草莓运动也被称为web2.0的学生运动。除此之外,学生们也通过网络,MSN、Twitter、Yahoo聊天室等软网站向征求现场需要的物资、计算机技术的支持、提供软件软件等。只要消息一发布出去,很快的就得到网民的响应,解决学生们在现场的问题

。50大学教授联署支持学生11月10日晚上7点30分,各大学50多名老师、教授们到静坐会场声援野草莓学生,同时发表将近五百名老师和研究人员联署声明书,支持野草莓学生的抗议。在“抗议国家暴力,声援静坐学生”的学界联署声明中,提出四点声明:
一)充分保障静坐学生身为公民的言论、表达自由、校方不得骚扰或惩处;
二)对于警察滥用国家暴力、侵犯人权的行为,法务部、监察部及相关机关进行调查,尽速公布结果,并追究其行政与法律责任;
三)对于做出相关决策、发布命令的政府首长,司法、立法、监察机关应追究其政治与法律责任;
四)立即修改违宪的集会游行法,落实对于人民言论、集会、结社自由的保障。

台大教授肯定学生实践民主另外,出席的教授老师们也在自由广场召开记者会,发布这份在短短24小时内集合来自五十多间海内外大学的老师,研究人员的联署声明。当时,记者会一开始天就开始下起雨,但是老师们并没为此而中断,依然在冷雨中念出声明。当老师团代表台大学新闻研究所助理教授洪贞玲把联署书交到学生的手上,并高喊“学生加油”为静坐学生打气,学生们也高呼“谢谢老师”回应,场面突然温馨起来。

台大法律系教授林钰雄表示,“这是学生完全自主发起的运动,这是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习民主的真谛、法制的重要和人权的尊重价值的实践。因此,身为老师无法置身事外必须站出来声援学生们。”

呼吁蓝绿两党重视学生声音辅大心理系教授何东洪则对于学生的举动表示赞赏,认为学生已经慢慢展出本身的主体,他们也选择和低阶层人民站在一起提出集会自由的诉求,同时也突破台湾蓝绿政党的局限,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形成这场运动最大的意义。

中研院社会所前所长瞿海源教授,“我非常支持同学挺身而出要求修法,他们在冷天气中学生们不断地加入,展示出坚持的精神。”也是台湾学界备受尊重的资深学者的他指出,十八年前有野百合学运,现在有野草莓学运,沉寂十多年的学运如今又开始活跃起来,而这次陈云林来台的抗议行动是这次学运的爆发点。学生们不但提出和政党不一样的看法,让台湾过去政局不安的情况下能够在修改违宪的集游法,获得迈向民主健全化的路上走去。

同时也是记者会主持人的洪贞玲助理教授,提醒台湾民进党和国民党,两者都有机会成为在野党和执政党,针对集游法两党必须倾听学生、民众的声音。她要求当天早上探望静坐是为学生的教育部长郑瑞城应以退休大学校长的身份参与联署。

马英九答应三项诉求才退场“野草莓运动”发言人李立伟昨天表示,除非学生提出的三项诉求都获得正面响应,才会考虑退场问题。静坐学生三项诉求为“总统马英九与行政院院长刘兆玄公开道歉”、“警政署长王卓钧、国安局长蔡朝明下台”与“修改集会游行法”。总统马英九在12日接受电台访问时强调,警方执法过当只是个案事件,而海协会长陈云林在台期间,所签署的四项协议是对台湾有帮助的。李立伟也说明,学生希望马英九就侵犯人权道歉,不要以“为了人民好”的理由,让警政国安机关不依法执行勤务。

他指出,“野草莓运动”将于本周六(14日)扩大集结,预估有上千位学生、老师与民众参与。陈云林访台引爆抗议大冲突大陆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在11月3日到台湾进行5天的访问,并举行两岸分治60年来历史性的首度台北会谈,预定将签署海运直航等4项协议,同时跟马英九举行历史性的“马陈会”。他的拜访受到台湾绿营的强烈抗议,民进党甚至在6日动员10万名群众进行围城计划,把马陈会谈的地点台北宾馆团团围住来表达不满。

陈云林访台期间,国民党政府出动大批警力维安戒护,只要有民众企图进行抗议,很快都会被制止,并且遭到驱离。民进党因此批评台湾警方执法过当,违反人权。根据台湾媒体报道,警察为维护陈云林来台安全,原定动员7000名警力,但在遭遇绿营激烈抗争,连日出现喋血场面之后,警方再度急增3000人,让总动员接近1万人,占全台警力七分之一。据台湾警政署的统计,警方在陈云林访台5天中,共动员1万7000人次,警方149人受伤,民众有200至300人受伤,共逮捕18名暴力滋事份子。另外,根据台北市各医院的统计,这5天中,北市伤者送医人数91人,包括55民众、20警察、11记者、4立委、1民代。

Tuesday, November 11, 2008

新院風波·換你來説

新院風波·換你來説
新紀元旅台校友論壇



日期:11月14日 (五)
時間:7:30pm
地點:世新大學 新聞大廈(簡稱「J大樓」)J102教室
如何去世新大學:http://www.shu.edu.tw/about/about_11.htm
新聞大廈位置 :http://www.shu.edu.tw/about/about_visitMap.htm
(地圖請見附檔)

【新院風波簡介】

數月前,董教總教育中心(非營利)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部與新紀元學院因權限關係而起爭執。新院風波一直延續至今。媒體報道、評論與讀者來函紛紛加入論戰。涉及此事件的除了挺葉派、保柯派兩照之外,教職員、在籍學生、家長也動員組織起來公開發聲。近期高教部更傳來「不排除介入」的訊息,促使部分華社團体與其他大學學生組織也紛紛表態,聲援新院學生維護校園自主。

對此,我們希望能夠聚集在台的新院校友,以及關心大馬教育問題的朋友,針對這次的新董權力鬥爭事件辦一場論壇,試著討論和深化不同的論述,以及反思學生權益、校園自主、華教及大馬教育的問題。

【論壇流程】

時間
項目
7:30-7:45pm(15min)
主持人引言
7:45-8:20pm(35min)
第一階段交流:現場同學發表建議與觀點。
8:20-8:30pm(10min)
休息。
8:30-9:30pm(1hour)
第二階段討論:針對第一階段整理後的觀點。

【論壇議題】

1. 討論這起風波中不同發言人/團體與立場,包括:挺葉派、保柯派、學生組織等。
2. 討論保柯/挺葉或續聘院長 維持現狀之論述的可能性和困境,提出其他可能性的的觀點與論述。
3. 「溫情」論述的策略之其利/弊?例如:去政治化問題。
4. 「續聘院長」為其中一項主要爭議議題,分析「院長去留、遴選制度、校園自主」之間的關係。
5. 反思MQA課程認證、華文教育及大馬教育的關係。
6. 以上議題皆可增刪與異動。

【聯絡方式】
若有興趣出席者,請主動回函,或寄至 necms03@gmail.com
王同學 0983-144-106
張同學 0930-144-774

Thursday, November 6, 2008

抗議是因爲董事部獨裁還是因爲柯嘉遜不被續約?!

從事情一開始,以及看報章上看到種種的言論,心裏很明白也很清楚,這只不過是個權力鬥爭。從柯院長和葉新田兩人互看不順眼,之後新紀元校地問題,兩人惡劣的關係開始浮上臺面,牽扯的人還包括已經離職退休的莫老先生。幾個月來在媒體上、評論文章,都可以看到來來回回,你說我不對,我說你不對……精彩度猶如追看連續劇,天天新鮮,記者的桌上也開始擺滿了新紀元學院、董教縂教育中心、董縂的章程、組織架構,認真研究、認真思考,以找出事件的原由、誰有權、誰無理。

但是,看連續劇會累,尤其是老人家,每天要看這麽多報紙,分析這個人說的話,之後還要寫稿回應、批評或支持。不久后,說的人也累,看的人也煩,關心的觀衆也看不下去了,最後只希望速戰速決,把連續劇,馬上換成播放大結局,好讓大家可以回去安穩的華教堡壘休息。雖然,演大結局不是導演的意思,不是大老闆的意思,也不是編劇的意思,但是大家就很幽默契的想劇情簡單解決,利用最民主、也最方便的方法——大家來投票吧!

這究竟是不是華教人的特性,還是大家都很怕“麻煩”事,越快解決越好,好讓大家安心,事事順利,家和萬事興才是重要的。

10比3的民主
董總召開特大,最後以10比3, 柯院長不被續約的方式,讓事件划上了句點。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呢?大家一直關切的新院行政人員、學術人員和講師的聘請制度、課程編制、院長的遴選、學生自主性、學院的發展方向等問題,董事部一直沒有交代,也沒有提出來。

去年,由於媒體係講師被請辭曾與柯院長、媒體係代主任張永慶會面提出各種有關新院發展、教職員的聘請制度的問題,當時校方的態度和反應讓我們對這個課題感到心灰意冷,如今,椰博士對新院的處理手法和態度,同樣無法讓我們看到處理事情應有的理性、積極或對新紀元學院有任何意義。以10比3 就是解決問題了嗎?換掉院長就是把新院的問題解決了嗎?

如今,10比3是不是有意義,是不是合理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紀元學院的發展和制度的建立,這個部分也不是10比3就能解決和敷衍掩蓋過去的。

葉博士得到了他想要的結果,但是他要如何維持新紀元學院的辦學特色、如何維持新紀元學院的獨立自主、以及推出更有制度和保障的機制。這是,10比3 之後,他需要給華社的回答。


抗議是因爲董事部獨裁還是因爲柯嘉遜不被續約?!
這幾天,看到當今大馬的新聞有關新院5位主任辭職的新聞,接下來又聽説新院學生和家長醖釀抗議、集會。不但成立學生捍衛新紀元學院行動委員會,也有家長成立的家捍會。

心想,抗議是因爲董事部獨裁還是因爲柯嘉遜不被續約?!新紀元學院的民主絕對不是用10比3,以及續聘柯院長來維持,也不是在維持華教完整性就能把問題解決。

除了“仕可殺不可辱”的情緒之外,我們需要面對問題的方式還很多吧,除了拉布條、集會嘶喊之外,我們是否也要思考新紀元學院如果不符合MQA鑑定要求辦校,而觸犯法律的話,我們應當如何面對?除了搞批判大會之外,應該要有更有意義的校園發展的討論才是。

心裏萬分的期待,各方可以放下互相指責對方不是的言論,好好想想,新紀元學院的問題究竟出在哪裏?我們應該如何解決和面對?從事情開始至今,真正對於新紀元學院面對的根本問題的討論,少之又少,甚至在一片指責聲浪中被淹沒。

看到一位署名金明的讀者《南院申大“延後批准”的詞匯學》文章中,清楚的列
出南院和新院各自具備的條件和需要進一步改善以便符合國家學術鑑定的分
析,心裏想,難道符合國家學術鑑定局就是華社辦校的目標嗎?當我們看到我們
沒有不符合國家學術鑑定局時,我們也要去思考爲何我們需要去符合這些標準,
這些標準的合理性,是否和華社辦校理念有所出入。時到如今,新紀元學院適不
適合在新校地發展或升格為大學有必要重新被討論。

有人說,“你這麽厲害,不如你來搞啊!”

如果,葉博士以“我們會内部討論,處理,或者這是董事部的事有董事部去討論和處理”,那麽他和柯院長是沒有差別的。新紀元學院從開辦以來,從來就不是一兩個人的事,也不是是有董總、董事、華教領導者的事、而是華教的事、學生的事、未來進入新紀元學院就讀的學生的事、是散落在世界各國校友的事、是華社的事、是國家的事。

是啊,我們還是剛畢業的學生,我們沒有像其他的捍衛華教組織、像評論人、像董事們、像新院的行政人員們厲害,畢竟我們也沒有任何辦校經驗。但是我麽在新紀元學院念了3-2年的書,接受了新院另類教育的孕育,我們對新院的關心和愛是相同的,就是因爲在哪裏生活過、被教育過,才會覺得難的一見的辦學特色需要維持下去。

華社人才濟濟、包括了各階層人士、曾受國外教育洗禮的校友、一直站在最前綫的華教領導人們、以及目前最關心華教而辛苦付出的董事們、新院的學術人員、正在就讀新院的學生們,大家都是因爲關心華教才會站出來,才會對事件有反應、會關心。因此,除了續聘院長的問題,是否應該趁這個時候,好好冷靜的談談新紀元學院的發展方向問題。

討論是麻煩的,也不會是馬上成功的,但是羅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當年的新紀元學院也是如此。通過華社上下,一起出錢出力,才搞起來的。如今也是一樣,大家一起公開討論,讓華社一起把新紀元學院帶向更好的發展吧!這不是更好、更實際嗎?

Thursday, October 2, 2008

為什么會有僑生?之“不要叫我僑生!”

僑生的起源:

台灣的僑教政策,是從自光緒三十二年( 公元1906年)創辦第一所專門招收海外華僑學生的暨南學堂開始。

但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認為華僑是革命之母在1951年施行「華僑學生申請保送來台升學辦法」,於六九年訂頒「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

資料來源:http://bigdogkee.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04.html
http://baike.baidu.com/view/567188.htm 暨南學堂

對僑生的定義:

1)依照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 (民國95年10月12日修正)第2條:本辦法所稱僑生,指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並取得當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

2)所謂『僑生』係指在海外出生連續居留迄今,或最近連續居留海外六年以上,取得當地永久或長期居留證件之華裔學生,並依『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申請來台升學者,其主管機關為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及僑務委員會。僑生之升學優待以一次為限,在學期間享有各項課業輔導及生活輔導等措施。

資料來源:
http://www.edu.tw/oversea/news.aspx?news_sn=180&pages=0&site_content_sn=7923

更詭異的是,為何香港和澳門的學生也被稱為僑生?!

『抗共復國』的僑生教育政策:

台灣地區的僑教發展,大致可分為兩個時期:解嚴前以反共復國為基本政策,僑生來台人數持續成長。解嚴後,僑教發展逐漸走下坡,來台升學人數亦逐漸減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國即陷入激烈的國共內戰。國民政府在歷經長達八年的對日抗戰後,早已軍力疲憊,民國38年,終於不敵中共武力威脅,而撤退台灣。遷台初期的中華民國政府,一心希望能反攻大陸,恢復河山。因此在反共復國的基本國策下,政治、軍事、教育各方面均依循此原則發展。誠如蔣中正所言:反攻大陸一定要團結僑胞、台灣軍民、及大陸反共抗暴三大力量。因此,為了爭取海外華僑對中華民國政府之認同,並號召華僑青年共同參與反共大業,民國40年蔣中正指示恢復僑教業務,積極招收僑生來台升學。

從1952年美國金援臺灣,贊助東南亞僑生到臺灣就學開始,僑生教育政策成為臺灣教育的一項特征。推行至今已經53年 的僑教政策起源于中共建國后,美國擔心東南亞華人赤化,因此在1952年表示愿意提供“僑生教育基金”,爭取海外華僑到臺灣升造。僑教美援除了支付僑生的學雜費,也用于建設個僑生就讀學校的校舍、設備。從1954年到1965年美元停止,用在學校建設的款項達到新臺幣1億9千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蘇兩強形成民主集團與共產陣營的冷戰對立局勢,美援僑生教育計畫的實施,除了是當時國際局勢下的產物,也和反共抗俄的國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連。1950年開始,美國對台灣經濟提出援助,其中已包含教育部份,但並未特別強調僑生教育;在1953年尼克森的訪問後,才有美援僑教計畫的推行。
美援僑生教育計畫從1954年開始實施,1961年後逐步縮減經費到1965年結束,造就了兩萬多名的大專僑生反共」相關,足見美援僑生教育計畫之目的,有很大的成份是反共 。

此時,世界局勢正是民主與共產兩大集團對立。中國大陸赤化後,共產主義的觸角正積極向鄰近的東南亞地區延伸。為阻止共產主義的擴張,美國在東南亞實行圍堵政策。台灣地近東南亞,且反共立場堅定,正是美國所需要的民主夥伴。因此,自民國43年起,美國便撥款協助台灣地區發展僑民教育,以吸引東南亞僑生來台就學,並灌輸其民主思想,俾其返回僑居地後,可廣為宣傳民主主義之優點。由於美援的資助,來台升學僑生人數大幅成長,台灣招收僑生的學校,在建築設備方面亦獲得許多改善。不僅僑生受惠,本地學子亦同享高品質之教育資源。

這也是美國鼓勵臺灣政府吸收僑生,提出每收一名僑生可收到臺幣2萬的補助金。

美援停止後,政府設置各項獎學金、清寒僑生補助金並辦理僑生公費,繼續吸引僑生來台升學。此時大陸地區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傳統文化遭受前所未有之破壞,於是台灣政府便推行「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之對應。因此,來台升學僑生人數,不但未因美援結束而減少,反而持續增加。(注:由于時代的變遷,以及各種環境、文化種種因素,來臺就學的僑生也慢慢的減少)

資料來源:
http://www.ly.gov.tw/ly/01_introduce/0103_leg/leg_main/interrogate/interrogate_02.jsp?ItemNO=01030600&ly1500_number=8842&stage=7&lgno=00047

僑教政策設立的目的:
﹙1﹚ 中華民國政府基於歷史淵源、民族情感、文化因素、憲法精神和國家整體與長遠發展而制定僑教政策,並秉持『華僑為革命之母』、『無僑教即無僑務』之理念,推展僑教政策。

﹙2﹚ 民國15年,國民黨設立僑務委員會直隸於旗下,「華僑為革命之母」成為蔣家時代落實僑教政策的政治口號;民國44年,台灣各大學大量招收僑生回國升學,爭取美援僑生計劃的補助經費;

﹙3﹚ 僑教政策之目的在於培養海外華裔人才,並促進我國文化在海外延續傳承與發揚,因此訂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歡迎華裔青年回國升學。

﹙4﹚ 僑教政策為國家整體政策的一環,僑教政策不會改變,惟須因應國內外局勢之變動而酌予調整,以符合僑教之實際需要。鑑於多年來僑教工作的豐碩成果,政府將秉持一貫重視僑教政策之熱忱與信心,積極推展僑教政策。

(5) 留臺生被視為“海外重要資產”: 成其拓展对外联系渠道的重要“桥梁”


個人感想:『不要叫我僑生!』

政策的混亂:僑生和華僑的身份認定標準不同

依照『中華民國國籍法』在2000年做出了修訂:第2條:有下列各款情形之一者,屬中華民國國籍:
一、出生時父或母為中華民國國民。
二、出生於父或母死亡後,其父或母死亡時為中華民國國民。
三、出生於中華民國領域內,父母均無可考,或均無國籍者。
四、歸化者。

但是,2002年新頒布的『華僑身份證明條例』第4條僑居國外國民,符合下列各款情況之一者,得申請華僑身份證明書:
一、居住於有永久居留制度之國家或地區,具備下列條件者:
(一)取得僑居地永久居留權。
(二)在國外累計居住滿四年。
(三)在僑居地連續居住滿六個月或最近二年每年在僑居地累計居住八個月以上。
但也列明規定『僑居國外國民』必須具有中華民國國籍。

這個台灣僑生的資格有所出入,認定仍採血統主義的認定方式,並無國籍限制。個人認為僑生的身份認定標準也應該修改,既然臺灣政府已經意識到時代的變遷,海外的華裔經過在本身的國家取得身份認同,大部分都覺得本身是屬于該國的國民,而臺灣政府也因此對于華僑的定義作出修法的舉動,但是卻以僑生卻依然維持以傳統血統來定義,部分國籍。

這不但是對現在的『僑生』非常不公平的,把一种身份认定和『国籍』放在我们身上,無疑是把歷史的包袱加載在我們身上,而這個包袱是來自于臺灣政府的政治利益。

想起幾月前,在馬來西亞辦簽證時,辦事人員問:是辦僑生還是外籍生?自己覺得非常奇怪,一開始只是一味純粹來念書,申請簽證,卻被問到是僑生還是外籍生,自己也不清不楚。最后還是打電話給老師詢問后,才跟辦事人員說,辦外籍生簽證。

想起這一段,真的是冒一身冷汗,如果自己稍微一不小心,變成可僑生,那該怎么辦?我可不會原諒自己。(個人的國籍身份認同感比較強,對于“我的祖國是中國的言論都會感到厭惡”。因此,會不斷的強調自己是馬來西亞人。)

相信以上現象,不只是我一個人的經驗,這是顯示出我們來臺就學的其實大部分是不清楚僑生的定義,只是抱著很單純的到海外升學的想法。對于留臺的前輩講述當年他們留學臺灣,拉布條『歡迎回來祖國』的現象,感到可笑和不可思議的。

這里的重點是我們完全沒有想到來臺被認定為留學變成一種政治立場的表述和支持,(在馬來西亞除了有留臺同學會,也有留華(中國)同學會),更何況這一切是在我們完全沒有意識下或選擇發生。

另外,也被臺灣反僑生的政治人物,套上『假僑生』的稱號,更是覺得委屈。如果依照僑教政策,真正的僑生是臺灣出生移民海外,如今回國念書的學生才是僑生的話,也被稱為假僑生,也是非常奇怪的事情。這是突顯出臺灣政府的僑教政策和對于僑生的概念模糊不清的結果,一來放不下國族主義,二來要面對國際競爭,本地大學招生不足的窘境。
http://bigdogkee.blogspot.com/2007/12/blog-post_04.html

當僑生好處多?,成績不理想,但卻能在較低的門檻進入一流大學?
另外,也有人認為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身份來臺,也就是選擇僑生或外籍生,但是僑生的優惠比起外籍生優惠得多,因此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僑生身份。

過去,臺灣政府在僑教政策下提供了不少優惠政策給外籍生,包括:放低入學門檻。根據僑生回國就學及輔導辦法 第8條:三、報考大學:
(一) 參加考試分發入學者,依其指定科目考試成績原始總分增加百分之二十五計算;其未達各學系最低錄取標準者,得進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就讀,錄取標準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僑生先修部定之。

加上保健、助學金、生活補助金、獎學金等等。對于長期在自己國家因為政策分配資源不平均,而被忽略的一群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很大的吸引力。當然也不否認,有部分的學生是會按照情景、利益判斷來策略性地選擇身份加以僞裝/突現。

但是,在美援的減少后臺灣政府對于僑教政策的福利也大大的縮減,廢除各項優惠政策例如:廢除僑務委員會補助僑生工讀金辦法、僑務委員會受理捐贈僑生獎助金辦法、僑生傷病醫療保險辦法、僑務委員會獎勵大專院校學行優良僑生辦法等等。

但是,卻無助于僑生在臺灣學生面前的刻板印象,依然認為僑生霸占了大學入學學額、每個月獲得臺灣政府2-3萬的津貼。

殊不知,現今來臺念書的我們是以2年的用功,通過學生之間互相競爭,在世新大學5位學生1個2學期的獎學金的措施下,來臺就學。甚至要在之前拼命打工賺錢、存錢,才能踏上這趟飛機。(身邊有好一些同學在獲得獎學金后卻沒有能力負擔在臺的生活費,最后放棄了升學機會。)

另外,聽學姐說,臺灣學生或老師對于在國立大學和私立大學的“僑生”的看法不一樣,私立大學的老師會認為僑生比較認真,表現出色;而在國立大學的僑生,考試程度無法和臺灣學生平起平坐,甚至在臺大也有拒絕外籍生工讀的情況。

海外的華裔學生在本身國家普遍上都會出現華語程度較差的問題,除了是本身國家的政治因素之外(華文教育受到打壓),也和生活環境有關。另外,在選擇升學方面,有經濟能力或程度比較好的學生都到西方國家接受教育,而能力較差的學生就會選擇提供獎學金或津貼的臺灣大學。

但是最后卻出現,僑生自我矮化、認為自己占了臺灣人便宜、享有特權,最后產生僑生內疚情結的現象。可是,回國后卻無法融入自己國家的多元社會里面,只能長期生活在華人圈子里面,走不出。因此,來到臺灣,無時無刻的提醒自己,不能和自己的國家脫節,但是這么一來卻也無法融入臺灣社會里面,形成很大的心里壓力。

僑生都是為打工賺錢而來的?

在還沒來臺前,本身也在打工湊生活費,但是身邊有不少曾經留臺的學長姐們會說,不用太擔心,臺灣的工讀機會多,打工也很方便,足以應付每日的生活開銷。因此,無論在我們在做升學的生活費規劃或者在面試獎貸學金時,都會設定來臺工讀的計劃。對于,一些真的面對經濟問題的學生,來到臺灣后就真的非要打工不可,以應付生活費。另外一種情況就是,臺灣打工容易,就趁機打工賺錢,回國的時候可以償還過去在學院的貸學金,等等。

當然,也不排除一部分只顧賺錢,不讀書的學生。但是這里只是想說明每人情況不同,對僑生的印象不能一面概全。另外,除了政策需要修正,『僑生』需要再正名之外,對于『僑生』的刻板印象也該改一改吧。

“導讀”趙剛的《“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個理論》

“導讀”趙剛的《“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個理論》

這篇文章主要是反思多元文化,作者認為目前臺灣提出的多元文化的調調,其實只不過是一個修辭而已,并且在文章中一一解構。

((在看的時候,本來只是想做給自己的筆記,但是想到既然整理了,不如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討論,,裏面有幾個論點很不錯)

-國族多元是爲了國家一體,在民進黨執政爲了要化解臺灣内部的矛盾,所以[以多元主義重建臺灣主體性]。因此,讓多元文化這個辭令找到發xiao點。

-[多元文化] 是政治修辭—掩飾某些現實,一種策略話語,要進行動員的。例如;50,60年代冷戰時期談的和平共存,它掩飾的是隨時都有可能的全世界毀滅在核子戰爭之中; 全球化掩飾的則是它是以美國為主導意象的一個發展傾向;臺灣的大學裏頭追求卓越,但事實上卓越爲了掩飾追求庸俗化與美國接軌的學術產量……等等。趙剛開始從北美的例子來談多元文化概念的出現和起源,80年代美國在多雲文化的氣氛下出現許多新的關於種族和族群的稱謂,糾正過去被指者(美國長期的黑白問題)的輕篾話語 ,80年代的美國人說black時,和早期歧視意含相對減少了。 趙剛卻指出這只不過是政治正確的話語轉變,並且檢討多元文化要如何在現實中實行。

- 相當有趣的是,趙剛從美國的解放黑人運動來談多元的概念時,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都在60年代展開爭取黑人權益的運動,一個是黑人民權運動,要求被包容到美國這樣一個民族國家體制裏面, 要求黑人成爲當中的共同體成員;二站在馬丁路德金對立面的這時提出黑人有黑人的真理, 黑人有黑人的道德,黑人有黑人的審美,黑白兩個群體不能混在一起,爭取一個強烈的文化訴求。一個是現代憲政民主體制下追求公民權普世價值的民主運動,另一個則是文化自覺運動。(這個問題,好像我在以前的讀書會有人提過,但是當時候沒有引起成員太大的討論。現在看到這篇文章,覺得這個是一個有趣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 但是對於趙剛以《鉄達尼號》電影中船艙等級 差異以及男女主角的愛情,認爲電影呈現的是文化差異而不是階級差異,但是我在看這部電影是,覺得是階級差異啊?(這不是重點)

- 但是趙剛提出“這種多元文化論強調各個不同的文化孤島的特色,但沒有去談不同人群在社會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以及不公平核查伊之間的複雜相互構成關係。接下去,他說黑人得到的只是[名]而已,透過多元文化論來獲取一些成就和好處,但是他認爲這種多元文化是選擇去忽略 一種沒有調整以及沒有改變的階級狀況,這是認識上的切割。批評了多元文化論者,也指出臺灣的4大族群之說猶如皮薩上灑滿各種材料的多元以掩飾漢人3体和原住民的階級切綫,因此臺灣的多元文化不是美國多元文化論的模仿,而是比這還糟糕的戯仿。

接下來,趙剛繼續以全球化的流動勞工來檢驗多元文化論(看看時鐘,已經晚上8點47分,圖書館快閉館了,趕快拿期刊去復印。哪里知道少印一面,所以這里有少少中斷~)

- 趙剛引用沃琴1983年《正義的諸領域》來談美國或臺灣的多元文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這段文有點長,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記錄下來。)沃琴所談到的政治正義原則,其實就是對美國進行批評。他說,任何的民主國家,假如你自稱自己是民主國家,那我就要對你發話了。任何的民主國家都必須符合一個政治正義原則,才能夠稱它自己為民主。這個政治正義原則其實也就是符合于美國自由主義從一開始就有的一個想象:政權必須要獲得被統治者的同意,因為你會產生各種法律與政策,著一定會影響到某些人,這些被影響到的人應該有資格對政權提出周期性的同意,例如選舉。所謂『被影響到的人』并不限于公民,而是說任何人只要在任何一個民國家的經濟體制里面勞動,只要他首先至于當地的法律或公共政策,他就應該擁有充分的公民權。這是沃琴所謂的政治正義,如果不符合這個政治正義原則就不能夠叫做民主國家。因此沃瑟就提出說,任何民族國家對于外來打工者,要不然你當初就不要找人家來,你假如找人家來的話,一定要給兩道允許,第一道當然讓人家入境,那第二道就是讓人家入籍。就是說假如你接受別人來打工了,別人如果提出入籍申請,你必須要給人家第二道允許。沃瑟說假如你只允許流外勞進來,卻不打算給人家公民權,那這種政治制度就不是民主的制度,而是一種軟性的種姓制度,在這個所謂的種姓制度里頭,就分成兩種人,一種是自己人,一種就是外邦人當然是受制于前者了,因為這個政體里頭唯一能有發言權的合法公民就是自己人啊。這個在我們的歷史想像里頭就是希臘的城邦民主,十個人里頭有九個是奴隸,只有一個是能夠高談闊論的公民。沃瑟說,這樣一個體制啊,盡管說自己人之間是平等的、多元的、相互承認的、百花齊放的,但是對這個體制,我們沒有辦法稱它的特色是平等與多元,因為你的平等和多元只是在你的有限的自己人群體里頭嘛,你這個平等與多元的邏輯是礙難行的,因為它沒辦法應用于這個境內的其他人,也沒有辦法說出個首尾一貫的理由。這樣的一個體制就產生了矛盾,因為它的特色不在于平等與多元,而是在于專制統治,而這個專制統治的暴君是誰呢?沃瑟說其實就是美國所有的公民,他稱這些公民為『公民暴君體』所以就沃瑟來說的話,在美國這種體制之中講民主其實都沒辦法理直氣壯,何況高談闊論多樣性。
而臺灣的狀況就和美國的一模一樣。

- 趙剛從『臺灣不但已是原住民、客家人、河洛人的原鄉,更已成為外省新住民的新故鄉、外籍新移民的新天地。』開始批評,依然有不少臺灣國家機器對種族和階級充滿著復雜的歧視。甚至批評說,多元文化論是沉默的防火墻,讓不符合身份的進不來,主體被消音、被形式化與空洞化。

- 多元文化里面的差異和不平等,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互相建構、互相穿透和影響,但是在多元文化論下卻忽略不平等的問題。這點應該和老師上周提到的“批判的多元文化論”的概念應該是一樣的吧~

- 不知不覺思緒又回到馬來西亞……趙剛在文章里問,是否有懷疑過多元文化。說真的,真的沒有懷疑過,站在馬來西亞的情況,過去『多元』被國陣政府的『多元』政府拿去用了,“馬來西亞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各族群和平、和睦共處。”這句話里頭包含了許多可能不和諧的味道,因此達到真正的和諧,和平共處是全民的希望。對于華社,希望過年的時候可以舞獅、放鞭炮、希望政府不要再逼我們的華文小學用英文來教數學和科學,希望我們華人可以當副首相……當我們提出這種論調時,是否有看到他者或者是否應該去看到他者。嗯~應該沒有問題吧,因為這好似主體性的表現吧~(因為過去對于這種很有種族性的論調,有點反感,覺得那是本位主義的說法。)

- 否我們更希望這份不分彼此、互相包容的情景會出現。正當我們談3大民族是經常是忽略原住民的,而原住民的出現和被看見,只有在旅游廣告里面。(當原住民被歸類為土著時,就消失了。)

- 另一方面,正當這廂人在打破過去8月31日是國慶日,提出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日的同時,另一廂人依然卻忙著服務于本身族群利益和塑造代表為某族群爭取權益的形象。而這些人都是自稱自己是支持多元的政黨、社團、評論人。在不斷強調打破種族藩籬,邁向多元社會的目標者時,卻看不見他者。

- 多元文化實在一個民族國家架構下操作,然而也有另一種更“糟糕”的多元文化論—全球化多元文化。全球化多元文化是用一種生物學或本質論來談,更排他性、更矛盾也更防衛性。

- 又回到臺灣的多元文化,另一個要處理的就是包容以及被包容的問題。包容是站在較高的姿態,而被包容是沒有平等互相交涉的意思。趙剛也提出還原歷史的本質,看有沒有可能叫原住民為真正的臺灣人,把本尊地位還給原住民,其他人的,回到移民者的稱謂;廣東臺灣人、福建臺灣人、越南臺灣人、泰國臺灣人等,不但可以把原住民得以正名,也破除了過去『大家都是臺灣人,一定要愛臺灣』(意思是恨中國)的調調里面,拔掉兩岸沖突的釘子。

- 最后,文里也提到,多元文化和資本主義是存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不但符合新經濟,也符合了后福特主義商品上產的文化邏輯。另外,當多元文化進入全球的生產體系里面,強調多元文化以進行推銷多元文化,但是相對的也消滅了多元文化。這主要是主體被破壞了。然而,作者趙剛也承認針對這個多元經濟的論點,也只能提到這里,無法深入下去。

- 但是他主張,多元文化指的應該是每個人自我潛能的解放,而不是文化孤島。同時在談多元文化時,不應只停留在民族國家的架構上,而是要不斷去松動,去重新思考主體能力的問題。而主體能力,包括;理解差異的能力、批判理性的能力

- 最后,他認為,如果多元文化要脫離作為修辭,有必要去了解社會的權利結構、經濟運作與文化霸權等問題 。

趙剛,2006,《“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個理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62期。

Wednesday, October 1, 2008

農人的麥克風——交工樂團 用原始的聲音感動你的心~

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是昨天老师上课播给我们听。聽到歌曲中的那把嗓子,仿佛把離鄉的無奈,內心深處的悲哀都唱出來了。尤其是這首,一邊聽、眼淚不斷的流……

這份悲哀是來自一群農村孩子,都都市工作,希望能夠賺多點錢回鄉,成就自己。這跟許多離家到都市打工的我們很像誒~

只不過,我們沒有像他們般,需要背負母親的叮嚀、期望。我們在都市里自由自在地當月光族,草莓族。一種想回家卻回不了的心情,是我們暫時無法體會的痛。


這首歌是臺灣的本土另類樂團歌手——交工樂團,也有農人的麥克風之稱。

2000年,交工以「我等就來唱山歌」及同名專輯,獲得金曲獎最佳作曲及最佳製作人兩項大獎。今年5月,他們的《菊花夜行軍》專輯,更得到金曲獎最佳團體獎,擊敗刺客、四分衛、五月天等團體。

最主要的是,這首歌不但唱出鄉村農民面對的困境,生活的逼迫,讓長期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伙子需要到都市工作,但是卻不盡人意,而想離開城市回到農村重新開始。這仿佛是年輕人到城市追夢失敗的例子?不是,這是突顯出臺灣農民的困境,政府的經濟政策幾乎讓農民窒息。


聽不懂,曲中的語言,但是歌聲,卻感動了我的眼淚。



《風神125》
作詞:╱鍾永豐 作曲:╱林生祥母親口白╱曾秀梅
主唱:/空心吉他╱林生祥空心貝斯╱陳冠宇嗩吶╱郭進財

O.S (母親口白):

成仔,耕田是耕毋出水 (成仔,耕田是耕不出油水)
汝又冇讀到有書 (你又沒讀到什麼書)
毋當出去學一個技術 (不如出去學點技術)
人講,百番頭路百番難 (人說,百種工作百種難)
就算討食也冇清閒 (就算乞食也不清閒)
成仔,愛煞猛認真做喔 (成仔,要努力認真做)
他人係駛個BMW (別人家如果開輛BMW)
捱等是鐵牛車罔拖 (我們就鐵牛車勉強拖)
罔拖罔拖定著會有 (湊合湊合一定會有)

高進介日吶 (高進的日子)
送捱出莊汝講介話 (送我出莊妳講過的話)
捱冇腆放歇半下 (我一刻也沒忘)
但係阿姆這十年日吶 (但是母親這十年日子)
捱像冇點主介鬼 (我像無主遊魂)
覓過頭路一項又一項 (工作幹過一樣又一樣)
哀哉!冇半項有望 (哀哉!沒半樣有希望)
交過細妹一隻過一隻 (女孩交過一個又一個)
通概冇半隻兜搭 (一概都難以成雙)

經濟起泡捱人生變泡 (經濟起泡我人生幻滅)
離農離土真登波 (離農離土真波折)
毋當來歸!毋當來歸!(不如歸鄉不如歸鄉)
阿姆原諒捱來歸 (母親原諒我要歸鄉)
捱愛捨死歸到山寮下 (我要捨命回到山寮下)
重新做人 (重新做人)

就係恁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125 (我騎著風神125)
直別這隻發廅介都市 (辭別這個哮喘的都市)
菜鳥哇、目鏡仔、雞屎洪仔 (菜鳥仔、目鏡仔、雞屎宏)
我是正壞勢(河洛話) (我真的很不好意思)
就係恁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125 (我騎著風神125)
犖確犖確呼天呼地 (老舊鬆脫呼天搶地)
屌伊景氣麼該前途 (管它景氣什麼前途啊)
捱不在乎 (我不在乎)

伯公伯公,子弟撖汝頷頭 (土地公土地公,子弟向您點頭)
拜託拜託路燈火全部切卑伊烏哇(拜託拜託,把路燈全部都關掉)
毋使問爾子弟做麼該愛歸來呀 (不必問您的子弟)
怎是會走歸來呀 (為何要跑回來呀)
伯公伯公,子弟撖汝頷頭 (土地公土地公,子弟向您點頭)
拜託拜託,左鄰右舍好睡目也呀 (拜託拜託,左鄰右舍該睡覺了啊)
莫奔佢等問這子弟怎會走歸來呀 (不要讓他們問為什麼要跑回來呀)
莫奔佢等按多捱膦好問呀 (不要讓他們這麼多問)

就係恁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125 (我騎著風神125)
夜色起乩星仔縐筋 (夜色起乩星兒抽筋)
椰子樹檳榔樹電火杵(椰子樹檳榔樹電火杵)
全全著驚 (全都受驚)

就係按吶 (就是這樣)
捱騎著風神一二五 (我騎著風神125)
接上縣道一八四
生仔擺、裕牯膦、阿豐牯
捱麻倒歸來也喲 (我也回來也了喲)

Sunday, September 28, 2008

新院风波里被遗忘的制度讨论

在新紀元學院事件剛發生時,加上媒體的報導,有許多身邊人對于新紀元學院和董總內部的問題產生好奇,由于本身是該學院的畢業生相對的也有許多人會詢問本身的看法,但是自己都是以一笑置之的態度來回應。

今天,人在臺灣的一個研討會上,一位大馬的朋友問說,新紀元學院事件,你站在哪一邊?針對這樣的問題自己是覺得好氣又好笑。這主要是自己不覺得應該用這樣的態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或者區分說個人站在哪一派后才來進行對事件的討論,我覺得這樣的心態是有問題,也對事件一點幫助也沒有。

在9月25日新院20主管發表文告力挺院长柯嘉逊,以肯定柯院長在新院多年的領導和成績為由,要求董事部續聘之,甚至提出柯嘉遜“是出色的教育者,因為本身的素養,他已經把新紀元學院辦成一所具有人文教育感染力的學院。”

今天新紀元學院面對的問題不應該以柯院長個人素養、個人成就來作為理由,這不但把新院個人化、以這樣的說辭來處理問題的根本性是缺乏被在反省和對建立制度的敏感度實驗中的缺席。大家只是把目光集中在院長去留的問題上面,反而忽略了新院行政人員、學術人員和講師的聘請制度的建立的必要性作出討論。

另外,董事部指出是否要繼續聘請柯嘉遜博士院長的問題,目前有有兩種不同的以意見,而公開征聘是折衷的做法。文告中指出,一種是認為柯嘉遜人才難得、新紀元學院不可以沒有柯嘉遜博士擔任院長,否則可能會垮掉;董事部不應該不需考慮就續聘。第二種意見是柯嘉遜博士的行政能力和人品都不適合在擔任院長一職,不應續聘。董事部現在采取公開征聘可算是折衷的做法。

個人覺得,雙方都把事件的關鍵放在柯嘉遜院長的個人問題身上,反而忽視了背后隱藏的聘請制度不完整的問題。

這不但讓整件事容易陷入,維護自我權力、當前利益或者解決雙方惡略關系的陷阱,也對于應該以學生利益、教學的未來發展以及過去新院教育理念的實踐和建設而進行的探討的必要性完全排除在外。筆者認為這才是董教總教育中心以及新紀元學院的主管、講師和學生應該面對的潛伏性問題。

雖然董教總教育中心在針對新院20位主管發出的文告“柯嘉遜博士不在就將會使學員的人事、計劃中的工作、明年的工作計劃及預算案草擬陷入混亂。董教總教育中心針對這點也回應道:“這是否反映了新紀元學院缺乏正規的行政機制和工作計劃?这仿佛顯示出董教總教育中心也看到问题的根本,但却把自己排除在问题之外;是乎问题的根源和董教总教育中心,叶新田的领导以及董事部无关!
這也是本身對一些華教人士和發展華小工委會合理化董教總教育中心的做法,不茍同。

然而,董教總教育中心在柯嘉遜續聘問題上在未獲得妥善解決和處理就在中文報章刊登廣告,公開招聘新紀元學院新院長。甚至提出董教總教育中心董事部對新院的管理權,包括院長的聘請,“不容被質疑,也不應受到挑戰”的說辭來正當化以上有缺陷的處理方式,這等同于把新院長久潛伏的問題掃在地毯下,繼續視若無睹。

個人针对这个课题,有关站在哪一方或者挺哪一方的询问,觉得很无聊的。学生会对于这样的课题作出的回应除了让人觉得安慰之外,也让人失望的。学生会发表文告,表示新院學生希望柯院長留任的文告。但是对于新纪元潜伏性问题视若无睹,也无力探讨和质疑。

柯院長和董教總教育中心都應該放下不必要的對立,在顧及新紀元學生以及學院的發展下,認真的對以上問題作出理性的討論,這不但是展現對華社負責任的態度,也是對于新紀元學院品質的作出積極的批評和肯定。雙方認真地對新紀元學院的人事改革做出討論,例如,院長的就職年限、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升遷機制、院長是否應接受學生公開投票的方式作為評量、院長的職責和權限、學院的學術自主和發展、講師和員工的福利和保障。

另外,如果事件最后的結果只是淪落到雙方的協商或妥協,當雙方都找到彼此想要的雙贏的時候,最后吃虧的是否會是學生呢?這是作為新紀元學院畢業生最不想看到的情況。


注:http://www.malaysiakini.com/letters/90522

Saturday, September 27, 2008

臺灣,被三聚氰胺搞瘋了,還是被媒體報導搞瘋了?!

這是前兩天,坐在電視機前面,一手拿著遙控器,一手拿著相機,不斷的轉臺的同時,相機不斷的拍下電視機上的畫面。從晚上8點到8點半的新聞,我就將近拍下170多張有關三聚氰胺的新聞照片。從事件發生以來,媒體對于三聚氰胺的報導從沒間斷過。雖然,這個課題對于公眾利益和健康有著深刻的關系,但是媒體似乎也樂此不疲的炒作,夸大和放大報導。

尤其是對于是否有受害者的出現,或者某某物品是否也有毒之類的新聞,經常做不確實的報導,更喜歡在題目或標題上故意誤解閱聽人。例如一則新聞報導在宜蘭出現有可能因為喝了奶粉而腎結石的女童,但是仔細聽新聞內容,當中并沒有確實指出女童是否真的腎結石~

新聞不斷的重復性,以及深入報導的缺乏,更讓人覺得是空洞地炒作,對于民眾來說根本就毫無意義,甚至增加民眾的憂慮,精神緊張,仿佛四處都是三聚氰胺。但是在之前,專家已經提出,只要多喝水就能夠克服毒性的問題。反而比較有問題的是兒童的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問題。

另外,也看到臺灣媒體偏愛報道沖突性的新聞,一個批評衛生署的記者會,當事人的嚴厲措辭,以及用農藥象征三聚氰胺毒奶粉的沖泡小動作,就吸引了媒體的注意力,在新聞報導中那個不斷的重復畫面。

你想像一下,如果你是閱聽人,打開電視機,每一家電視臺都是在播報同樣的新聞,不斷的重復,想像下面就是4家電視新聞臺,你的感覺如何?!








Sunday, September 21, 2008

《產業遺產廊帶保存與再生的文化空間vs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關聯性國際研討會


这个星期和彩佳一起报名参加一个台北建国啤酒公司的研讨会,主要是为该啤酒工厂做活保存的workshop ,这两天是啊子收获太多了。除了收在脑袋里,肚子也装得很满。嘿嘿~

台北啤酒工场前身“建国啤酒厂”,是台湾第一座啤酒工场,也是生产第一瓶台湾啤酒的产地,部分厂区被指定为“活古迹”。公卖局改制台湾烟酒公司,资方考量生产因素暂时停工,经过工会与各界努力再次复工,奋斗历程更彰显文化资产的可贵。详细内容请看:http://www.xianqiao.net:8080/gb/7/5/10/n1706058.htmhttp://www.taiwanfun.com/north/taipei/articles/0204/0204AboutTownChienkuoBreweryTW.htm

因此这项活动——《建國啤酒廠90周年系列活動-建國啤酒廠生日快樂》的《產業遺產廊帶保存與再生的文化空間vs市民文化生活需求的關聯性國際研討會》,主辦和合作的單位包括:臺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臺北市都市發展局、臺北市文化局、臺灣菸酒公司吧、臺北啤酒工場公會、文建會、經建會等等。

雖然建國啤酒廠被政府指定為臺灣啤酒文化園區,也由于持續生產的關系,被稱為“活古跡”,但是被指定后的幾年下來,因為各種原因,活化產業保存的工作一路來收到許多挫折,不斷在尋找方向和調整。而這次的研討會主要是集合大家的力量,集思廣益,為建國啤酒廠找出經營的規劃,讓啤酒廠能夠成為臺北市的一個賣點。



本來對這個活動興趣不大,但是還是報名參加了,因為丘如華老師說有很好吃的晚餐。最后和彩佳商量后,決定一起參加,一來我們兩個可以聚聚,而來又可以去學習和吃東西。

研討會的內容超豐富的……一開始臺北市文化局局長李永萍針對《臺北文化觀光發展之愿景》,哇,看得我眼睛都呆住了。之后跟彩佳說,等放假存到后,一起去逛臺北市。還有來自日本的小林教授、鈴木教授以及香港的龍教授的專題演講也是很精彩。尤其是,鈴木教授分享的橫濱——創意城市的概念,真的太棒了。當時候覺得,雖然不能把建國啤酒廠弄得像橫濱一樣精彩,但是很想往后的建國啤酒廠是一個觀光景點,是一個文化的聚集地。因此,第一天的研討會結束后和彩佳搭捷運回家,在路上,走在街道,想著到底建國啤酒廠有上呢么賣點可以讓人們搭捷運,步行前往建國啤酒廠去?!(心里想的,已經不是第2天的晚餐~)

研討會上,幸好vicki姐姐“逼”我做筆記呢,不然,我的睡蟲會隨著小戴(翻譯師),不斷地冒出來(雖然還是會打瞌睡,不好意思)。但是,整體來看,整個研討會非常的精彩,讓我大開眼界。當參觀啤酒廠時,真的深深體會到,龍教授所說的(power of place ),啤酒廠的生命力、可創性讓我們在挖掘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開心。

雖然文化遺產需要和文化產業做結合,但是我認為建國啤酒不用先想怎樣賺錢?!而是找出建國啤酒最特別之處,在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都提供了杰出的意見,但是啤酒應該是主角。該怎樣讓主角變成最佳主角?!最后,在《世界咖啡館》的環節里面大家都一一的探討,詳細并深入的討論,各位阿姨、叔叔們的見解真的好專業哦~而我只能從游客的角度和感受給意見,但是這2天里面,覺得很滿足哦,除了腦袋飽滿,肚子也很飽滿~

希望,建國啤酒在這個研討會之后,就可以開始進行一些真正的規劃工作,做一個小開始,就是一個重要的突破,猶如,火柴在點燃時的那一刻,“嚓地一聲,熱情被點燃了。
建國啤酒,活了!



Saturday, September 20, 2008

《Anti-ISA,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反对马来西亚内安法令论坛与声援烛光会》

原始圖壓縮檔下載(113MB):http://homepage.ntu.edu.tw/~r95122005/Anti-ISA.rar

相簿:http://www.wretch.cc/album/album.php?id=gohcheemun&book=4


(我們在臺北世新大學舉辦的反對內安法令的燭光會)


【台北18日訊】将近60位大马旅台生17日晚在台北以身穿黑衣,手綁黃絲帶的方式,声援著名部落格拉惹柏特拉和国会议员郭素沁,呼籲大馬政府廢除內安法令,釋放所有內安法令扣留犯。

《Anti-ISA,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反对马来西亚内安法令论坛与声援烛光会》,主要是希望匯集海外學生與社群的力量,希望帶動在其他國家如澳洲、英國、美國、中國等就讀的留學生展開聲援行動。

在烛光会,旅台生一起唱国歌后,高喊"废除内安法令!"的口号。另外,他們也点燃白色蜡烛,在地上排起"(反对)ISA"的字樣 。

當晚也進行了了《反对马来西亚内安法令论坛》论坛,主講人包括人民公正党最高理事罗志昌(第15届马来西亚旅台同学会会长)、曾庆豹(台湾中原大学宗教研究所教授)、李政贤(国会议员郭素沁前助理、国立台湾大学政治所研究生)、及吴振南(大馬前媒体从业员)。

參與這項行動的学生來自世新大學、政大、文大、台大、辅仁、师大、淡大、台艺大、铭传等大学。

Tuesday, September 16, 2008

不用急著嗆聲

臺灣的馬英九當上總統100天,就爆發了治理危機,接二連三的抨擊和批評,仿佛這位總統能力不足,性格過于溫和,面對國家大事更顯得有點扭扭捏捏,才上位100天,領導缺失和弱點統統暴露出來,更被臺灣的時評界批評說就只是好人一名。這樣看起來,馬英九的總統位子應該會做不久……但是也有人認為,馬英九應該慶幸自己只做了100天,還有機會去調整政策,扭轉局勢,用還有的時間,好好地干,好好地表現。

就好象我國在308政治海嘯後,出現了5個民聯執政州,先別說民聯政府的表現,但民聯政府的出現卻改寫了我國的政治歷史和格局,讓我國政治跨前一大步。

不過,這個給社會一個考驗。過去,我們都是向國陣領導的國家機關嗆聲,但是現在的國家機關除了國陣之外,還包括民聯政府。公民社會應該如何應對,對民聯是否給予更大的空間去表現?還是應該把炮口從國陣轉向民聯政府?加上安華在這兩個月來,不斷提出916變天的口號。人們從一開始的質疑,到安華上陣巴東普補選后,916變天的聲勢好像變得越來越強,仿佛變天就在不遠處。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國國陣執政51年的歷史就可以完全改變,轉為民聯政府。

余福氣在當今大馬專欄寫道“奚落納吉、伯拉、巫統、民政這么久,公民社會和知識份子是時候轉頭向安華和公正黨嗆聲了。他也提出,“究竟安華是要遵循民間改革議程,提出廢除內安法令、官方機密法令、出版與印刷法令、警察法令、大專法令;制定資訊自由法令、反壟斷法令;恢復地方議會選舉;成立獨立警察投訴與行為不檢委員會(IPCMC)與獨立司法委員會等等,真正落實善政和民主法治原則的具體時間表來換取人民的擁戴,還是繼續提出與巫統比拼侵蝕過本的民粹主張,以換取入主政權的人氣?”

這問題其實是指出,安華當首相真的這么好嗎?他當上首相后是否會落實民間改革,廢除惡法?

臺灣的馬英九才當了總統一年,被認為還有機會改進。安華還沒有當上國家的領導人,我們怎么知道安華當首相的表現呢?當我們看到安華在近日來只是高喊變天的口號而覺得不順眼,氣憤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給安華一個改進的機會?當我們認為應該從國陣的批評轉到安華或人民公正黨的時候,我們是否要看看我們是否給了安華機會?給了人民公正黨機會?給改變我國國家機關的機會,給改寫我國政治歷史的機會。

更何況安華變得了天嗎?我們都還不知道,如果我們現在就急著嗆聲,難免心急了點了吧。


(覺得寫得不夠好,要多多努力才行)


注:這篇稿刊登在《東方日報》八方論見

Monday, September 15, 2008

留臺生,一起來!Anti-ISA,這就是我們能做的!


Anti-ISA,這就是我們能做的!
反對大馬內安法令論壇與聲援燭光會




誰說不在國內無法表達對社會的關心?
不管916變不變天
917我們身穿黑衣聚在一起
我們不要內安法令!

日期:9月17日 (三)
時間:7:30pm
地點:世新大學舍我樓 R101
如何去世新大學:http://www.shu.edu.tw/about/about_11.htm



【與會者】
羅志昌(前旅台同學會會長,馬來西亞公正黨最高理事)第十五屆 (1987-88)
吳振南(中正大學 哲學所肄業)
李政賢(郭素沁前助理,台灣大學 政治所二年級)


【主持人】
張溦紟(台灣大學 社會所二年級)


【講座簡介】
自獨立以來,內安法令一直是打壓大馬社會人權的毒瘤。308大選後,大部分人以為馬來西亞會朝著更民主的社會前進,然在近日,馬來西亞警方頻頻以內安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 ISA)對付知名部落客、媒體記者與行政議員,甚至開始以“報導有損國家利益新聞”之名調查3家平面媒體。


當權者是否爲穩固政權,持續動用具爭議且不透明的司法手段,仿造當年的茅草行動以挫敗在野民聯的916變天大計,令人關注!


為此,在大馬連日來已陸續有民間團體和非政府組織在檳城、吉隆玻等地舉行聲援燭光會。身在台灣的的大馬朋友們,對此國家之大變局,不可以坐視不理了,Anti-ISA,這是我們能做的!
請大家呼朋喚友,週三晚,身著黑衣出席反對ISA燭光論壇,聽聽主講人對此現象的剖析並分享您的看法,同時加入我們的聲援行列,向馬來西亞現任政府發出強烈呼籲——廢除ISA!馬上釋放Raja Petra及郭素沁!


聯絡:kepomalaysia@gmail.com
梁同學 0952582960
張同學 0930- 144 774


【內安法令小字典】
內安法令是1960年通過的法令。它取代了“1948年緊急條例”(Emergency Regulations)。內安法令的原意是為了應付馬來亞共產黨的遊擊戰爭。它是戰爭狀態下的產物,只能適用於國家面對戰爭狀態的時刻,而不適宜在和平時期使用。


在該法令下被逮捕者,將未經審訊被長期扣留,因此被社會批評為不合理基違反人權的惡法。
1960年所通過的內安法令是38年前開始使用的法令。但是,目前的當權者卻使用該法令排除異己。


1987年的茅草行動,政府就動用了內安法令逮捕各領域的人士,企圖製造白色恐怖,以達到穩住政權的目的。

【相關新聞】 武吉阿曼燭光晚會 百人聲援伯特拉郭素沁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9669 六百人持蠟燭默哀新聞自由 高呼Merdeka冀真獨立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9681 行動黨全國動員 各州每天輪辦燭光會至放人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9698 檳燭光會五百人現身聲援被扣者 陳云清現身致謝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9702 白色燭光向內安法令說不 昨夜百人聚檳警局聲援云清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9633 郭父:沒想老天也會落淚 首都兩場反逮捕晚會反應熱烈 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9703

Sunday, September 7, 2008

臺北生活

來到臺灣6天咯,有什么感覺呢?除了飛機快降落時,看到機艙窗口外看到臺灣的夜景,一陣感傷涌上心頭,之后就也沒什么感覺了。

除了第一、第二天之外,之后的時間都是一個人搭巴士,一個人去菜市場,一個人打電話叫瓦斯~不懂是不是以前習慣了搬家、轉換居住環境,所以來到臺灣也適應得很快,加上臺灣交通都很方便,語言沒有障礙,所以都不會有什么問題。

讓我最喜歡的就是,家里的廚房。房東很好人,家里不但家居齊全,廚房還有新的餐具,覺得很感動~

最后,只要買一打蛋,面包,一包生菜,一條青瓜,還有玉蜀黍,食油、還有快速面,就可以完成一天的3餐,加起來價錢也不超過馬幣20零吉。不要覺得這不是什么,要知道臺灣吃東西比吉隆坡貴一點點。最便宜的一碗飯,上面加一些素肉碎也要4零吉,平常普通4-5零吉的面,在臺灣要8-9零吉。吃好一點點的就要馬幣10零吉以上,吃大炒的話就更加不用說,更貴。所以,用20零吉解決3餐絕對是一種成就感~! 耶!

Wednesday, August 6, 2008

記者的哀愁

這幾天……唉……寫著不想寫的新聞,寫出來還不用緊,還被大改特改,有一些內容不是我采訪出來的,最后新聞還要被放在頭條。覺得……沒力!今天一早去到報館,上頭又叫我打電話給部長,問看他關于我們寫的頭條的意見,我點點頭。回到座位……越想越不對。然后,第2個頭頭,又叫我寫,我跟他說:“我不想寫”……,他還是一直叫我嘗試,最后我也沒理他。之后,我老板來了,我跟他說,我不想寫,他不懂聽進去了沒。我也不管他,萬一下午他來跟我要稿,打算跟他“拼火”。

一整天,一邊看著資料,一邊看著時間……真想時間快點過去。

這時想起,這不就是我來報館的目的嗎?!看看報館的廬山真面目,讓自己站在選擇的路口,考驗自己的選擇。考驗自己對新聞倫理和作為記者所應該有的道德原則,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勇氣。

但是,在報館懷著這樣的堅持,是很容易疲累……

這件事,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之前也曾經遇過廣告工,歌功頌德的報道,而這次就是議程設置,炒作新聞。

有時真的很想放下原則,妥協,讓大家都皆大歡喜,何況也只不過是一則新聞而已,讀者不會注意,起碼過了2-3天這件事就會忘記了,而且一份報紙內有這么多新聞,誰會那么在意呢?真想用這種想法,讓自己好過一點。

但是,所謂新聞是讀者一天的精神糧食,既然是糧食,吃進肚子里面的東西,一定要特別謹慎,堅守原則。身為一個報人,應該只寫他所深信事實的事情。

那則新聞,連我自己都無法說服我自己,我怎么用我的筆去說服讀者呢?如果,我寫是因為上司,那么就是我放棄了讀者。如果報館無法認同,也無法容下記者渺小的自我,那么離開是一種選擇。


华特威廉Walter William 的《报人信条》:
1)新闻是一种专门职业。
2)一份大众的报纸应为大众所信赖,如果没有完全做到为大众服务,就辜负了这种信赖。
3)清晰的思考与清楚的表达,正确与公平是良好新闻事业的基础;
4)报人应只写他所深信是真实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社会公益,没有理由为禁载新闻辩护;
5)作为一个报人,凡是人家不愿谈的,就不应把它写出来;
6)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为读者的最大利益服务,它们应有一个真实与廉洁的标准;
7)最成功的以及最能取得成功的新闻事业,必须敬畏上帝和尊重人类,坚持超然地位,不为成见和权力的贪欲所动。


文字的天空~好大好大!

Saturday, August 2, 2008

《生氣的背後》

這篇文章,是一位知心朋友傳給我的,覺得這篇文章寫得還不錯。每隔一段時期就會打開來看,感覺都會不一樣。昨天一位同事說,會不會覺得另一位同事對你說話的語氣很不好?!我說,不會啊!可能最近我冷落她了。(因為最近很想一個人靜靜地,一個人看著天空,一個人白癡地發呆,只是不想說話)

生活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跟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一種智慧,“合則來,不合則去”,無法勉強,但是有時候我們身邊的人總會讓我們傷心、難過,生氣,有時候控制不好還會破壞了感情,傷了彼此的心,壞了感情。所以,在生氣的時候,何不想一想,他/她為什么生氣了?!

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希望大家生活上受用~

《生氣的背後》


攻擊-受傷後的反應


最近我聽到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位先生養了一隻吉娃娃狗,溫馴乖巧,
但有天這隻小狗被鄰居的大狗咬傷了,
鄰居立刻將牠抱來歸還主人,
當主人心疼的伸出雙手要將小狗接過來的時候,
沒想到牠竟突然攻擊主人,緊緊的一口咬住主人的手。
主人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鄰居說:
「牠咬我是因為牠受傷了。」

這是小狗在受傷時的本能反應,
不是因為牠恨主人,
而是為了自我防衛,以免再次受傷,
此時主人若誤以為小狗是蓄意攻擊他,
必會生氣,而使事情越弄越糟。



遷怒-餘怒未消的跡象

有位父親下班回家,
一進門就看到十多歲的女兒正在用他的工具修理東西,
而工具散落一地,使客廳凌亂不堪,他便不禁開始破口大罵,
聰明的女兒在收拾乾淨後跑來擁抱他,然後問:
「爸爸,你今天在辦公室裏一定遇到不愉快的事,是嗎?」

這位懂事的女孩瞭解老爸的怒氣不完全是針對她,
而是他裏面可能因為別的事受傷了,
因此她沒有情緒反應,反而能安慰爸爸,這是極大的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例如:

孩子放學回來重重的把書包一摔,問他發生了甚麼事,
他卻不禮貌的說: 「你好煩喔!」

太太問先生晚餐想吃甚麼,先生竟不客氣的說:
「跟妳結婚這麼久了,我愛吃甚麼妳還不知道嗎?」

先生下班回來看到太太抱著孩子沮喪的坐在客廳裏,
便過去關心的問:「心情不好嗎?」
沒想到太太卻生氣的說:「你怎麼到現在才回來?」



關懷-療傷的最佳良藥


在這些情況中,
若當事人都認為對方針對你在發脾氣,一定也會開始生氣,
不是罵回一句難聽的話,就是用冷漠與迴避來拒絕對方。
因為我們也受傷了,需要自我防衛。

但如果我們能看到:
他對我兇,是因為他受傷了,事情就能比較正確的解決。

我們怎麼去面對一個心靈受傷的人呢?
首先,他需要被瞭解,被接納。

媽媽可以對孩子說:
「你今天在學校受委屈了,來,告訴我發生了甚麼事。」

太太可以對發脾氣的先生說:
「你心情不好,除了我之外,還有誰惹你生氣啊?」

而另外那位先生可以對沮喪的太太說:
「一整天在家帶孩子真辛苦,妳希望我現在為妳做甚麼嗎?」

如此對方的情緒一定很快的能穩定下來,
在感受到被瞭解與接納後,
他甚至可能因剛才失禮的表現覺得內疚。


省思-突破的開始


羅馬書十二章廿節說: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
因為你這樣的行為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何況我們的親人,絕非仇敵,我們豈不更應如此善待他們。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當我們自己成為那個敏感、易怒、無理、情緒失控的人的時候,
我們也應意識到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曾經受傷,而傷口尚未復原。
就像有次我的腳趾受傷,家人從我身邊經過碰到了它,
我痛得本能的大叫:「你為甚麼踩我?很痛唉!」
把對方嚇了一跳,他是故意踩我嗎?絕不是。
其實他只是碰了一下,也不是故意要傷害我。
但若沒有傷口,就算他踩到了,我都不會生氣。
我又痛又叫是因為有個未復原的傷口存在,
每當別人去碰它一下,或自己不小心踢到,
就痛得生氣,也使對方不敢接近我。

心靈的傷口也是一樣,有位姊妹在電話中啜泣著對我說:
「我覺得我快把我的孩子毀了,
他們一點小小的錯誤,就會讓我氣得對他們怒吼,
我知道我不該說那些難聽的話,但就是沒辦法控制......」

我對她說:
「那是因為妳自己曾經受過很深的傷害,沒有完全被醫治,而他們碰到了妳的傷口。」

這位姊妹的傷口是自卑感,不確定自己的價值,
以致於當孩子表現不佳,她就覺得被否定了,
憤怒只是被否定之後的本能反應。


若我們能瞭解自己裏面尚待醫治或解決的問題,再正確的對症下藥,必能成為情緒穩定、別人喜歡接近的人。我們也更能看清其實許多不快樂不是別人造成的, 乃是自己裏面的問題。

Thursday, July 24, 2008

無題

看到一個個朋友來來回回,以前同事坐的位子都已經空了,舊的走了,新的來了。有感情的人,看到這樣的畫面怎么沒有感覺呢?喜歡善良的嘉義、喜歡可愛的惠敏、喜歡少話的玉芬、喜歡傷心時安慰我的中華、喜歡吃餅干的志峰、喜歡語出驚人的心靖、喜歡意外組和藹的肥仔、喜歡有點白癡的小芳、喜歡更加白癡的佩儀、喜歡整天說甜言蜜語的建榮、喜歡的~還有很多~一直陪伴我的訴渝、曉晶、等等

想到自己離開,終于明白為何惠敏不想別人看到自己走,也不想有任何的送別會。因為只想一個人靜靜地走,不想說一句話,不想留下任何的想法。和一些人的關系,時間到了,就是別了。自己或者別人都會重新投入不同的生活里面,只有各自精彩,才是最好的。

過去自己很喜歡和朋友吃飯聚餐,認為這是相處的最美好的時光,就像小時候一樣。因為那時候是最有安全感的時候,不需要堅強,不需要表現出色,不需要發表什么言論,不用怕別人怎么看自己。因為那個時候自己可以是最弱的、最需要被照顧的……喜歡被照顧的感覺。就算被責罵也感到窩心的~

很想念被媽媽責罵的日子。

Monday, June 30, 2008

離職雜感

很久沒有在家上網了,覺得很想寫下今天的心情。今天還是悶悶不樂的心情,已經很多天了。快要離開這篇土地的我,心情卻一直往下跌。不懂究竟自己是不舍得這里的人還是對于前路感到迷惘,而覺得孤獨和感傷。

這個星期,哭了好幾次……這幾次都是因為工作的關系,一想到快要離職了,眼睛一熱,就想哭。

真是奇怪,以前離開董總的時候都沒有這個感覺,在董總起碼也拼死拼活了1年多,但是在報館也只不過短短幾個月的日子,有什么好不舍的?!這份工特別辛苦嗎?我也不覺得。會特別有成就嗎?給老板少講幾句就好了。

明天上電臺談課題時,也要順便打廣告。“當記者有什么好?”“很多……”老板的聲音從聽筒傳來,我眼睛又紅了。這幾個月來,我真的沒有后悔到過東方當記者。為什么?很多因素吧?以前在學院的時候,選擇進入報館,是一個可以親身體驗自己所學所在課堂上所聽到的一切,來報館就是為了體會當記者的感受。

我知道當記者不是我的路,但卻是我的方向。

當一個人的生命意義被生活的包袱所淹沒的時候,還有一件事是屬于自己的,那件事延續讓自己發揮自己的熱情,這份熱情除了展現自己的生命力之外,也讓他人感受得到,也感染了他人。

以前覺得人的生命很短暫也很化學,所以從來就相信自己會早死,所以也沒有想對自己好一點,不在乎別人的想法,不需要照顧形象,不需要美容和美發,不需要……反而要及時對人好一點,感恩圖報。所以我才會覺得一份工作,就需要付出一天的心力。

但是,有這樣的想法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對這份工組,我永遠都創造不出一個奇跡。這讓我覺得不甘心,我的生命就在這么爛或亂糟糟的情況下流失。老板說得對,生活上因為這點小事就失去了機會是很不值得的事情。

這句話,我深深的記住,就像當年貞潔跟我說過的話,白綺的責備,凱斌的指點,我都一直記住。一個人的生活和生命是一線的,對自己不好,生活過得不好就是生命的缺憾。不能因為自己生活上的小事而影響自己的未來。

想起以前姐反對我去念書的時候,她說:“你不工作?你要為自己的未來想想啊!”我說:“你覺得我們有未來嗎?我們是沒有未來的,我們只有目標,現在有目標就要現在實現。”

“我們是沒有未來的。”這句話,太殘忍。但是,我很想有個未來,我很想有個安定的生活,但是選擇這條路就沒有安定可言,當記者的日子也夠安定了,但是我覺得不滿足。

我開始想念新紀元那段競爭的日子。佩瑤說,熱情最重要,沒有熱情就不能延續理想。所以,對自己好一點……

“一個沒理想的人,同一條咸魚有什么差別?!”

Saturday, June 7, 2008

記者被四分五裂的權利

記得有一次,在做一個關于道路安全的專題,專訪我國交通部長翁詩杰時,他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人們(在道路上)的權利早就已經被四分五裂。”人們說道路如虎口,道路使用者的安全是關系到道路工程、汽車的安全性以及個人駕駛態度。就單單是道路工程就涉及了工程部、縣市議會、聯邦政府、企業和合作發展部、承包商等等。

當時我想到新聞記者的權利何嘗不也是四分五裂?

這種感受,當接到讀者的投訴時候就更加深刻,在“變天“后曾經接過一位讀者的電話投訴,“你們怎么用”淪陷”州,“淪陷”這個字石油貶義的……”翻開報紙一看,原來是另外一位記者寫的新聞,就馬上告訴那位記者。當時她的反應說,是編輯部打的題。除此之外,有時也會聽到記者埋怨說照片放錯了、地圖搞錯了、稿被刪了或者寫了的稿第二天在報紙找不到蹤影,甚至有些記者不想自己寫的新聞放在頭版等等。

想起在一場講座上,周澤南問了講座主講人一個問題“現今的記者是否比起部落客較為弱勢?”而我覺得“弱勢”和“四分五裂的權利”有同樣的意義。經常和同事做下來吃飯時,聊起工作,他們都會覺得我比他們“幸運”多了,因為我做的事專題報道。老板一決定題目后,有時由自己去決定報道的角度、選擇受訪者、突顯那個重點、照片的選擇、圖表呈現以及篇幅等等,我們都有自由選擇的空間。

曾經一度,一部分年輕的記者們不愿意去采訪一些工作,最后被較資深的記者責罵了。如果每位記者都表示不愿意去什么場合采訪、或不想去某某政黨、某部長的記者會,豈不是影響整個報館的運作?作為記者除了報道新聞之外,當然也必須了解整個報館的運作,遇到這些情況時就會多一番體諒。

那么,記者的權利到底在什么地方?同樣也是在報館工作的朋友說,權力可以體現在寫稿上面,有些明知不能寫的也不須自我過濾,寫下去“博”主任看不到。我則說,雖然不能“say no”但是可以“falanza”(發脾氣)。

Friday, March 14, 2008

想念你,大聲公

上個月接近大選時期,以爲白小很快就有好消息,所以決定替白小做一個專題,談談白小保校運動的過程。由於報館有時閒局限的關係,所以時間的準確度是非常重要的。之前也開始和白小一些人做了採訪,準備宣佈的時候,第一時間和讀者分享這份喜悅。

最後得知219號,教育部長希山幕丁和大聲公有個會面,心想可能就是今天了,晚上一直等待消息。直到第2天,白小工委和周美芬的記者會的結果就是白小依然還沒有重開。雖然接到這個消息,心裏很失望,但是依然繼續這個專題,所以跟大聲公和一些相關的人做了採訪。只是沒想到,這次的採訪是大聲公最後一次的採訪……

記得6年前,來白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認識大聲公,他在我印象裏就是講話大大聲,但是每一次都很喜歡聼他講話。雖然,他的華語用語有時講得不是很準確,但是我很喜歡聼他的講話,覺得他每次講話都有很多道理,聽到他講話每次都會覺得很開心。“你說我們痛苦,我們也不是很痛苦,你說我們快樂,我們也不是很快樂。”,“今天小弟很開心,這是我第二開心,第一開心是我娶老婆的時候,現在看到你們這麽多人來支持,我真的是很開心……。”

以前和秀玲開玩笑,講大聲公好像熊,大大只的,他雄壯的身軀,但是手上總是貼著葯布。每次坐下來一起吃東西的時候,真莉會說“大聲公你不好再吃了,你糖尿病不好吃這麽多……”,我在一旁就會哈哈大笑,“大聲公你沒有得吃。”每一次去到白小,看到大聲公的時候,就會大大聲的喊:“喂! 大聲公!”大聲公就會走過來,“啊……你吃飽沒有?……”

那天知道大聲公去世的時候,在報館,打開網絡新聞一看,原來是真的……。那時候已經2點多了,腦袋還是無法思考,只好打電話給依霖。直到我跟仕莊講這個消息的時候,“大聲公去世了……”,我的眼淚開始忍不出,一顆顆的落下。

坐在電腦前面,什麽字都打不出……只聽見,身邊的同事正在電話訪問白綺的聲音。充滿眼淚的眼眶,我看不見電腦的字,一直拼命地擦眼淚,一直擦……

剛開始去新紀元學院念書的時候,還不習慣自己一個人,所以會常常跑回去新希望、回白小,感覺就好像回家一樣……

在大聲公出殯的前一天晚上,就到白小去了。那種心情,就好像大聲公沒有離開一樣,覺得他只是不在而已,但其實他還在……他只是去別的地方我們會很久很久沒有看見他而已。

直到大聲公的靈車進到白小的時候,我的心開始揪痛起來,眼淚一直掉,一直掉……現場播著“把白小留住”這首歌,大家都紅了眼眶。哭得發抖的身體,已經沒有辦法好好的握住手中的錄影機,眼前一片模糊……大家都不能忍受吧,不能接受大聲公在還沒有重開白小就離開了。重開白小一直是他的心願,他一直說白小要堅持下去,堅持到重開爲止。

(跟大聲公最後的採訪稿刊登在東方日報專題,313號)高老師剛剛打電話來,說我的這篇稿寫得不好,太可惜了……

Friday, February 22, 2008

寫與不寫之間

之前,認爲自己在寫新聞,只要不歌功頌德,不欺騙讀者,這就算是對得起自己的良心。這是因爲自己上過倫理課, 知道身為新聞業員,有一些原則自己需要去堅守的。可是,沒多久就遇上了這個問題,不想歌功頌德遇到報道事實(當各報都在報道同一個“事實”,自己報道的語調不同,很容易出事)。有一些報道,雖然沒有寫明“歌功頌德”,但是大篇幅的報道,就已經是加強了那課題的效果。有些報道,是報道真相(某种程度上),可是如果知道這並完全是真相情況下,該新聞的報道讓讀者誤解或者有錯覺,那豈不是在欺騙讀者?!

但是身為新聞工作者,是否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報道“事實”,嘗試在僅有的空間報道這篇新聞。可是最後我還是決定不寫,主要是我對報舘的高高層沒有信心(我的稿不懂會被改成怎麽樣)。

可是我老板想在僅有的空間下,透露一些訊息。可是當我說不要寫的時候,我知道,我讓她失望了。只有他一個人願意去爭取報道課題,孤軍作戰。

親愛的高老師,知道我這件事後, 也親自打電話來,鼓勵我寫這篇專題,因爲這個題目很有新聞價值。“你不寫,交給別人寫,情況會更糟糕。加上你們是《東方日報》,更應該寫。”

最後這篇報道在只能報道“好消息”的原則下,最後者篇報道無法見報。

無論是寫或者不寫,裏面奪回牽扯到很多不懂得因素,新聞不是說寫就寫,寫之前都要考慮,思考一番。

最後我老板說“好好的跟他們(受訪者)交待,寫了之後可以投去網絡媒體。”聽到這句話, 我心裏好過多了。

Sunday, February 17, 2008

報章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最近網絡媒體刊登關於本報的新聞,尤其是大選報道指南。朋友想一想,這樣的報紙還需要存在嗎?但是我依然相信報紙在社會還是有其作用,依現在的趨勢報紙以後的角色都會是走向綜合資料給讀者的角色,讀者還是需要報紙的。至於報道真相或監督政府的角色,接下來回落得怎樣的田地就不知道了。

我反而認爲報館應該清清楚楚地表達自己的風格和立場,不要說一套、做一套,這和欺騙讀者沒兩樣。如果報館可以坦蕩盪向讀者說“大選時期,一切報道以某政黨利益爲主,如讀者繼續支持將感激不盡,但翻閲本報的讀者請用你們的智慧來判斷新聞的真實性。”

我想,我會給這本報紙一個掌聲。因爲沒有獲得出版准証而限制報道,是我們對不起讀者,但是需要告訴讀者和讀者交待。

今天,我的報道;反對黨的新聞不能放在前面,我笑了笑,回到座位繼續寫稿。

昨天,寫稿,盡量達到平衡報道,因爲執政黨要寫的東西太少,在野黨的太多,所以需要拼命在執政黨的那個段落想一些字來加長文章。拜托,這就是平衡報道,但是在野黨的新聞能夠見報,各方的聲音還是可以在同樣大小的篇幅裏面出現,我想我還是會開心的。

一位同事,小聲告訴我,我這篇報道好像不符合指南哦,怎麽辦?!我告訴她,只有兩個方法;一是什麽都不管照寫,第二是跟主任報告,由主任來決定。最後,她交給主任來決定要不要寫那則新聞。我想,預期自己埋沒自己的良心來寫一些實事而非的事件,倒不如花時間來處理更好的新聞。

不誤導、不迷惑、不特意歌功頌德、不可以抹黑,我想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事情吧。

Tuesday, January 29, 2008

嗨!我是記者

昨天晚餐的時候,跟仕莊聊起在新紀元媒體係所學到的東西,她不斷的驚嘆新紀元媒體係的課程設置,竟然可以讓我們學習這麽多。她也深覺新紀元的媒體研究課程和我國大專的媒體教育效果相差很多,當然這也是我對新紀元媒體係感到驕傲的地方。

當談到最近自己寫稿的狀況,都覺得還有很多地方改進,不論是客觀,還是主觀因素,都有很大的限制。但是,明確的是我們都想寫好新聞,我們都想給我們的讀者有交待,都希望可以去檢討我們的專題。

有人說,報館只允許記者做到70分,所以何必去要求自己做90分。這句話,我們都不認同,因爲我們知道,我們可以做得到,我們可以去克服,我們可以去努力,因爲我們不相信。。。。。。我曾經說過,如果我出事了,我第一個想到的是,我會要求自己完成那篇報道,讓這些報道可以見報。因爲那是心血和努力。每一天的加班,每個早上在巴士車站不斷思考的報道,要怎樣才能寫得最好,纍計起來的。

當然也有準備不足的地方,有時候因爲時間不足的問題,也隨邊上稿。但是那種感覺是很不好受的。在想~

今天心情很糟,做起事來也不順心,也不順利。今天晃了一天~~所以,老板走過來。。。念了一大堆,總結就是,自己要回去好好檢討。

不過,很慶幸老闆沒有否認我的理念,對新聞的看法。至少他是一個會不斷地強調,身為調查記者,就要和一般記者不同的老闆。聽到這句話,還真得蠻感動。至少不會像某主任,會警告同事,不該這樣寫,不該那樣寫。

自從廣告工過後,心裏還蠻多怨氣的,但是想到自己還是有空間可以寫報道,就不要輕易放棄。
也謝謝藍哥(另一藍)的鼓勵,看到你的留言了。謝謝你!

Saturday, January 26, 2008

拒絕廣告工!

去了一個廣告工,有什麽問題嗎?大問題!雖然是一個講座,而本報館也經常舉辦大講堂,所以報道一個講座,有什麽問題?簡直就大問題!雖然該講座不是推銷產 品,但是在有利益德關係下,幫對方進行宣傳工作,打造個人品牌,這也是置入性行銷。主講人是代理員,談的課題是鼓勵大家投資,這豈不是有利益關係了嘛。這 些活動可以用商業資訊來處理,何必用專題的版位來處理呢?!氣!!!

在採訪的時候,就覺得很生氣,直接傳簡訊給我老板馬上向他反映。接到這樣的工作,心情真得很糟糕 ~當時有一種受辱的感覺。

終于到了今天交稿的日子,還是沒有辦法寫成專題,沒辦法的情況之下,帶電話給高老師,她花了一些時間“輔導”我,最後跟我說“你不要當記者啦, 這樣你活不下去。” , “人家就是想當記者嘛~~” ,最後經過她的分析,想辦法把報道寫得比較有意義,讓讀者可以從中獲得一些資訊。

聼過過後一點,心情也好很多了。最後還是寫了。不過覺得至少我可以選擇寫的角度,方向,這方面是不會受到其他人的干預,我也不用為這些“廣告主”塗脂抹粉,這是慶幸我老闆留下給我的空間和堅持。

人說,在報館身不由己,報館沒有廣告就撐不下去,可是我覺得這不是絕對的答案。應付這些廣告工也有有一點限度,縂不能一頭栽進去,把什麽底綫都拿走。新聞素質還是要去照顧的,不然這麽對得起讀者。

當了記者2個月,我想是時候去懺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