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6, 2008

記者的哀愁

這幾天……唉……寫著不想寫的新聞,寫出來還不用緊,還被大改特改,有一些內容不是我采訪出來的,最后新聞還要被放在頭條。覺得……沒力!今天一早去到報館,上頭又叫我打電話給部長,問看他關于我們寫的頭條的意見,我點點頭。回到座位……越想越不對。然后,第2個頭頭,又叫我寫,我跟他說:“我不想寫”……,他還是一直叫我嘗試,最后我也沒理他。之后,我老板來了,我跟他說,我不想寫,他不懂聽進去了沒。我也不管他,萬一下午他來跟我要稿,打算跟他“拼火”。

一整天,一邊看著資料,一邊看著時間……真想時間快點過去。

這時想起,這不就是我來報館的目的嗎?!看看報館的廬山真面目,讓自己站在選擇的路口,考驗自己的選擇。考驗自己對新聞倫理和作為記者所應該有的道德原則,同時也考驗自己的勇氣。

但是,在報館懷著這樣的堅持,是很容易疲累……

這件事,并不是第一次遇到,之前也曾經遇過廣告工,歌功頌德的報道,而這次就是議程設置,炒作新聞。

有時真的很想放下原則,妥協,讓大家都皆大歡喜,何況也只不過是一則新聞而已,讀者不會注意,起碼過了2-3天這件事就會忘記了,而且一份報紙內有這么多新聞,誰會那么在意呢?真想用這種想法,讓自己好過一點。

但是,所謂新聞是讀者一天的精神糧食,既然是糧食,吃進肚子里面的東西,一定要特別謹慎,堅守原則。身為一個報人,應該只寫他所深信事實的事情。

那則新聞,連我自己都無法說服我自己,我怎么用我的筆去說服讀者呢?如果,我寫是因為上司,那么就是我放棄了讀者。如果報館無法認同,也無法容下記者渺小的自我,那么離開是一種選擇。


华特威廉Walter William 的《报人信条》:
1)新闻是一种专门职业。
2)一份大众的报纸应为大众所信赖,如果没有完全做到为大众服务,就辜负了这种信赖。
3)清晰的思考与清楚的表达,正确与公平是良好新闻事业的基础;
4)报人应只写他所深信是真实的事情;如果不是为了社会公益,没有理由为禁载新闻辩护;
5)作为一个报人,凡是人家不愿谈的,就不应把它写出来;
6)广告、新闻与社论,均应为读者的最大利益服务,它们应有一个真实与廉洁的标准;
7)最成功的以及最能取得成功的新闻事业,必须敬畏上帝和尊重人类,坚持超然地位,不为成见和权力的贪欲所动。


文字的天空~好大好大!

Saturday, August 2, 2008

《生氣的背後》

這篇文章,是一位知心朋友傳給我的,覺得這篇文章寫得還不錯。每隔一段時期就會打開來看,感覺都會不一樣。昨天一位同事說,會不會覺得另一位同事對你說話的語氣很不好?!我說,不會啊!可能最近我冷落她了。(因為最近很想一個人靜靜地,一個人看著天空,一個人白癡地發呆,只是不想說話)

生活本來就是一種學習,跟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一種智慧,“合則來,不合則去”,無法勉強,但是有時候我們身邊的人總會讓我們傷心、難過,生氣,有時候控制不好還會破壞了感情,傷了彼此的心,壞了感情。所以,在生氣的時候,何不想一想,他/她為什么生氣了?!

和大家分享這篇文章,希望大家生活上受用~

《生氣的背後》


攻擊-受傷後的反應


最近我聽到一個這樣的故事,
有位先生養了一隻吉娃娃狗,溫馴乖巧,
但有天這隻小狗被鄰居的大狗咬傷了,
鄰居立刻將牠抱來歸還主人,
當主人心疼的伸出雙手要將小狗接過來的時候,
沒想到牠竟突然攻擊主人,緊緊的一口咬住主人的手。
主人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鄰居說:
「牠咬我是因為牠受傷了。」

這是小狗在受傷時的本能反應,
不是因為牠恨主人,
而是為了自我防衛,以免再次受傷,
此時主人若誤以為小狗是蓄意攻擊他,
必會生氣,而使事情越弄越糟。



遷怒-餘怒未消的跡象

有位父親下班回家,
一進門就看到十多歲的女兒正在用他的工具修理東西,
而工具散落一地,使客廳凌亂不堪,他便不禁開始破口大罵,
聰明的女兒在收拾乾淨後跑來擁抱他,然後問:
「爸爸,你今天在辦公室裏一定遇到不愉快的事,是嗎?」

這位懂事的女孩瞭解老爸的怒氣不完全是針對她,
而是他裏面可能因為別的事受傷了,
因此她沒有情緒反應,反而能安慰爸爸,這是極大的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是否也常遇到類似的狀況?例如:

孩子放學回來重重的把書包一摔,問他發生了甚麼事,
他卻不禮貌的說: 「你好煩喔!」

太太問先生晚餐想吃甚麼,先生竟不客氣的說:
「跟妳結婚這麼久了,我愛吃甚麼妳還不知道嗎?」

先生下班回來看到太太抱著孩子沮喪的坐在客廳裏,
便過去關心的問:「心情不好嗎?」
沒想到太太卻生氣的說:「你怎麼到現在才回來?」



關懷-療傷的最佳良藥


在這些情況中,
若當事人都認為對方針對你在發脾氣,一定也會開始生氣,
不是罵回一句難聽的話,就是用冷漠與迴避來拒絕對方。
因為我們也受傷了,需要自我防衛。

但如果我們能看到:
他對我兇,是因為他受傷了,事情就能比較正確的解決。

我們怎麼去面對一個心靈受傷的人呢?
首先,他需要被瞭解,被接納。

媽媽可以對孩子說:
「你今天在學校受委屈了,來,告訴我發生了甚麼事。」

太太可以對發脾氣的先生說:
「你心情不好,除了我之外,還有誰惹你生氣啊?」

而另外那位先生可以對沮喪的太太說:
「一整天在家帶孩子真辛苦,妳希望我現在為妳做甚麼嗎?」

如此對方的情緒一定很快的能穩定下來,
在感受到被瞭解與接納後,
他甚至可能因剛才失禮的表現覺得內疚。


省思-突破的開始


羅馬書十二章廿節說:
「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
因為你這樣的行為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

何況我們的親人,絕非仇敵,我們豈不更應如此善待他們。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當我們自己成為那個敏感、易怒、無理、情緒失控的人的時候,
我們也應意識到其原因很可能是我們曾經受傷,而傷口尚未復原。
就像有次我的腳趾受傷,家人從我身邊經過碰到了它,
我痛得本能的大叫:「你為甚麼踩我?很痛唉!」
把對方嚇了一跳,他是故意踩我嗎?絕不是。
其實他只是碰了一下,也不是故意要傷害我。
但若沒有傷口,就算他踩到了,我都不會生氣。
我又痛又叫是因為有個未復原的傷口存在,
每當別人去碰它一下,或自己不小心踢到,
就痛得生氣,也使對方不敢接近我。

心靈的傷口也是一樣,有位姊妹在電話中啜泣著對我說:
「我覺得我快把我的孩子毀了,
他們一點小小的錯誤,就會讓我氣得對他們怒吼,
我知道我不該說那些難聽的話,但就是沒辦法控制......」

我對她說:
「那是因為妳自己曾經受過很深的傷害,沒有完全被醫治,而他們碰到了妳的傷口。」

這位姊妹的傷口是自卑感,不確定自己的價值,
以致於當孩子表現不佳,她就覺得被否定了,
憤怒只是被否定之後的本能反應。


若我們能瞭解自己裏面尚待醫治或解決的問題,再正確的對症下藥,必能成為情緒穩定、別人喜歡接近的人。我們也更能看清其實許多不快樂不是別人造成的, 乃是自己裏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