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October 2, 2008

“導讀”趙剛的《“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個理論》

“導讀”趙剛的《“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個理論》

這篇文章主要是反思多元文化,作者認為目前臺灣提出的多元文化的調調,其實只不過是一個修辭而已,并且在文章中一一解構。

((在看的時候,本來只是想做給自己的筆記,但是想到既然整理了,不如和大家一起分享和討論,,裏面有幾個論點很不錯)

-國族多元是爲了國家一體,在民進黨執政爲了要化解臺灣内部的矛盾,所以[以多元主義重建臺灣主體性]。因此,讓多元文化這個辭令找到發xiao點。

-[多元文化] 是政治修辭—掩飾某些現實,一種策略話語,要進行動員的。例如;50,60年代冷戰時期談的和平共存,它掩飾的是隨時都有可能的全世界毀滅在核子戰爭之中; 全球化掩飾的則是它是以美國為主導意象的一個發展傾向;臺灣的大學裏頭追求卓越,但事實上卓越爲了掩飾追求庸俗化與美國接軌的學術產量……等等。趙剛開始從北美的例子來談多元文化概念的出現和起源,80年代美國在多雲文化的氣氛下出現許多新的關於種族和族群的稱謂,糾正過去被指者(美國長期的黑白問題)的輕篾話語 ,80年代的美國人說black時,和早期歧視意含相對減少了。 趙剛卻指出這只不過是政治正確的話語轉變,並且檢討多元文化要如何在現實中實行。

- 相當有趣的是,趙剛從美國的解放黑人運動來談多元的概念時,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都在60年代展開爭取黑人權益的運動,一個是黑人民權運動,要求被包容到美國這樣一個民族國家體制裏面, 要求黑人成爲當中的共同體成員;二站在馬丁路德金對立面的這時提出黑人有黑人的真理, 黑人有黑人的道德,黑人有黑人的審美,黑白兩個群體不能混在一起,爭取一個強烈的文化訴求。一個是現代憲政民主體制下追求公民權普世價值的民主運動,另一個則是文化自覺運動。(這個問題,好像我在以前的讀書會有人提過,但是當時候沒有引起成員太大的討論。現在看到這篇文章,覺得這個是一個有趣和值得思考的問題)。

- 但是對於趙剛以《鉄達尼號》電影中船艙等級 差異以及男女主角的愛情,認爲電影呈現的是文化差異而不是階級差異,但是我在看這部電影是,覺得是階級差異啊?(這不是重點)

- 但是趙剛提出“這種多元文化論強調各個不同的文化孤島的特色,但沒有去談不同人群在社會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以及不公平核查伊之間的複雜相互構成關係。接下去,他說黑人得到的只是[名]而已,透過多元文化論來獲取一些成就和好處,但是他認爲這種多元文化是選擇去忽略 一種沒有調整以及沒有改變的階級狀況,這是認識上的切割。批評了多元文化論者,也指出臺灣的4大族群之說猶如皮薩上灑滿各種材料的多元以掩飾漢人3体和原住民的階級切綫,因此臺灣的多元文化不是美國多元文化論的模仿,而是比這還糟糕的戯仿。

接下來,趙剛繼續以全球化的流動勞工來檢驗多元文化論(看看時鐘,已經晚上8點47分,圖書館快閉館了,趕快拿期刊去復印。哪里知道少印一面,所以這里有少少中斷~)

- 趙剛引用沃琴1983年《正義的諸領域》來談美國或臺灣的多元文化其實是站不住腳的。(這段文有點長,但是我覺得非常值得記錄下來。)沃琴所談到的政治正義原則,其實就是對美國進行批評。他說,任何的民主國家,假如你自稱自己是民主國家,那我就要對你發話了。任何的民主國家都必須符合一個政治正義原則,才能夠稱它自己為民主。這個政治正義原則其實也就是符合于美國自由主義從一開始就有的一個想象:政權必須要獲得被統治者的同意,因為你會產生各種法律與政策,著一定會影響到某些人,這些被影響到的人應該有資格對政權提出周期性的同意,例如選舉。所謂『被影響到的人』并不限于公民,而是說任何人只要在任何一個民國家的經濟體制里面勞動,只要他首先至于當地的法律或公共政策,他就應該擁有充分的公民權。這是沃琴所謂的政治正義,如果不符合這個政治正義原則就不能夠叫做民主國家。因此沃瑟就提出說,任何民族國家對于外來打工者,要不然你當初就不要找人家來,你假如找人家來的話,一定要給兩道允許,第一道當然讓人家入境,那第二道就是讓人家入籍。就是說假如你接受別人來打工了,別人如果提出入籍申請,你必須要給人家第二道允許。沃瑟說假如你只允許流外勞進來,卻不打算給人家公民權,那這種政治制度就不是民主的制度,而是一種軟性的種姓制度,在這個所謂的種姓制度里頭,就分成兩種人,一種是自己人,一種就是外邦人當然是受制于前者了,因為這個政體里頭唯一能有發言權的合法公民就是自己人啊。這個在我們的歷史想像里頭就是希臘的城邦民主,十個人里頭有九個是奴隸,只有一個是能夠高談闊論的公民。沃瑟說,這樣一個體制啊,盡管說自己人之間是平等的、多元的、相互承認的、百花齊放的,但是對這個體制,我們沒有辦法稱它的特色是平等與多元,因為你的平等和多元只是在你的有限的自己人群體里頭嘛,你這個平等與多元的邏輯是礙難行的,因為它沒辦法應用于這個境內的其他人,也沒有辦法說出個首尾一貫的理由。這樣的一個體制就產生了矛盾,因為它的特色不在于平等與多元,而是在于專制統治,而這個專制統治的暴君是誰呢?沃瑟說其實就是美國所有的公民,他稱這些公民為『公民暴君體』所以就沃瑟來說的話,在美國這種體制之中講民主其實都沒辦法理直氣壯,何況高談闊論多樣性。
而臺灣的狀況就和美國的一模一樣。

- 趙剛從『臺灣不但已是原住民、客家人、河洛人的原鄉,更已成為外省新住民的新故鄉、外籍新移民的新天地。』開始批評,依然有不少臺灣國家機器對種族和階級充滿著復雜的歧視。甚至批評說,多元文化論是沉默的防火墻,讓不符合身份的進不來,主體被消音、被形式化與空洞化。

- 多元文化里面的差異和不平等,這兩個概念其實是互相建構、互相穿透和影響,但是在多元文化論下卻忽略不平等的問題。這點應該和老師上周提到的“批判的多元文化論”的概念應該是一樣的吧~

- 不知不覺思緒又回到馬來西亞……趙剛在文章里問,是否有懷疑過多元文化。說真的,真的沒有懷疑過,站在馬來西亞的情況,過去『多元』被國陣政府的『多元』政府拿去用了,“馬來西亞是多元族群的社會,各族群和平、和睦共處。”這句話里頭包含了許多可能不和諧的味道,因此達到真正的和諧,和平共處是全民的希望。對于華社,希望過年的時候可以舞獅、放鞭炮、希望政府不要再逼我們的華文小學用英文來教數學和科學,希望我們華人可以當副首相……當我們提出這種論調時,是否有看到他者或者是否應該去看到他者。嗯~應該沒有問題吧,因為這好似主體性的表現吧~(因為過去對于這種很有種族性的論調,有點反感,覺得那是本位主義的說法。)

- 否我們更希望這份不分彼此、互相包容的情景會出現。正當我們談3大民族是經常是忽略原住民的,而原住民的出現和被看見,只有在旅游廣告里面。(當原住民被歸類為土著時,就消失了。)

- 另一方面,正當這廂人在打破過去8月31日是國慶日,提出9月16日是馬來西亞日的同時,另一廂人依然卻忙著服務于本身族群利益和塑造代表為某族群爭取權益的形象。而這些人都是自稱自己是支持多元的政黨、社團、評論人。在不斷強調打破種族藩籬,邁向多元社會的目標者時,卻看不見他者。

- 多元文化實在一個民族國家架構下操作,然而也有另一種更“糟糕”的多元文化論—全球化多元文化。全球化多元文化是用一種生物學或本質論來談,更排他性、更矛盾也更防衛性。

- 又回到臺灣的多元文化,另一個要處理的就是包容以及被包容的問題。包容是站在較高的姿態,而被包容是沒有平等互相交涉的意思。趙剛也提出還原歷史的本質,看有沒有可能叫原住民為真正的臺灣人,把本尊地位還給原住民,其他人的,回到移民者的稱謂;廣東臺灣人、福建臺灣人、越南臺灣人、泰國臺灣人等,不但可以把原住民得以正名,也破除了過去『大家都是臺灣人,一定要愛臺灣』(意思是恨中國)的調調里面,拔掉兩岸沖突的釘子。

- 最后,文里也提到,多元文化和資本主義是存有密不可分的關系,不但符合新經濟,也符合了后福特主義商品上產的文化邏輯。另外,當多元文化進入全球的生產體系里面,強調多元文化以進行推銷多元文化,但是相對的也消滅了多元文化。這主要是主體被破壞了。然而,作者趙剛也承認針對這個多元經濟的論點,也只能提到這里,無法深入下去。

- 但是他主張,多元文化指的應該是每個人自我潛能的解放,而不是文化孤島。同時在談多元文化時,不應只停留在民族國家的架構上,而是要不斷去松動,去重新思考主體能力的問題。而主體能力,包括;理解差異的能力、批判理性的能力

- 最后,他認為,如果多元文化要脫離作為修辭,有必要去了解社會的權利結構、經濟運作與文化霸權等問題 。

趙剛,2006,《“多元文化”的修辭、政治個理論》,《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第 62期。

No comments: